dqqjk 发表于 2023-3-14 21:58:07

提倡“体验式采访”

新闻采访有许多方式:面对面采访、座谈会采访、电话采访、互联网采访、观察采访、会议采访、隐性采访、体验式采访、书面采访等。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稿件的要求,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在这些采访方式中,体验式采访是一种极具特点的采访方式,是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新闻工作者的必由之路。

什么是体验式采访

所谓体验式采访,指的是记者或通讯员直接参与、投入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在现场体验生活,采访人和事,以获得第一手新闻素材,写出鲜活的、有动感的报道。

实践证明,凡是经历过体验式采访的记者和通讯员,都比较能吃苦,善于与人沟通,工作作风比较扎实,写出的报道有血有肉,质量较高。

《湛江日报》上发表过一篇通讯《“南沙航班”第42次出航——亲历南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镜泊湖”舰南沙补给》,是该报特约通讯员李根成等随“镜泊湖”舰远赴南沙采写的。这篇通讯写的内容是南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镜泊湖”舰官兵的工作与生活。文中写道:

笔者看到,物资倒驳时,与“镜泊湖”舰并靠在一起的南拖164船,一大一小,一上一下,忽高忽低,落差高达10多米,怎么也配合不到一起。放跳板、挂网绳、拉竹竿,前后折腾了五六个小时,才终于完成物资换乘……

这样的镜头和动态画面,只有亲身参与才能看到与感受到,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果坐在办公室里,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的。

体验式采访稿件特点

通过体验式采访写出的新闻稿,可以归纳为有以下3个特点:

一是现场感特别强,细节刻画到位。在上述的通讯中,作者描述乘坐的小艇“一头扎进层层叠叠的波浪中。一个个小山一样的浪头,忽而把小艇高高举起,忽而又重重摔下,近在咫尺的礁盘,我们整整航行了40分钟。”这是冒着生命危险的采访,是挑战精神高度的实践,所以写出来的稿件特别传神。

二是作品通常以“我”“笔者”“我们”等第一人称记述,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能迅速唤起读者的思考,也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女记者写的通讯《押猪四日》,文章的开头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会去当猪倌。”全篇以第一人称“我”写了怎样“第一次押猪”“第一次乘坐货车”“第一次亲身感受艰苦环境下的漫长旅程”。写了怎样度过“臭气关”“噪声关”“吃饭关”“干活关”“寂寞关”,在艰苦中找到了“乐”,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这样的文章,读者读起来很新鲜又很过瘾,从中可以看到闪光的思想火花。

三是是通过体验式采访,可以捕捉到许多感人的细节,使文章中的人和事呼之欲出,让读荐从细微之处见精神。

《中华新闻报》上刊登过一篇黑龙抗洪的报道《怎能不垂泪》,写的是哈尔滨市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女记者刘颖在抗洪一线的见闻 。在短短的700多字的短通讯中,有着许多感人的细节描写:

她看到一群老妈妈给战士们送来了热包子、茶蛋,她们甚至还细心地给战士们带来了洗手的干净水……

刘颖从包里掏出“创可贴”,想让战士换下满是黄泥的脏了的绷带,可一看战士除掉绷带的手,刘颖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

那手哪只是一个伤口啊!有的肉还翻着,有的流着血,长时间江水浸泡,手的颜色已发白……

如果记者不在现场,是无法了解到这些感人的细节的。由于有了细节的描写,增强了人和事的真实性,不但具有感人的力量,而且对揭示文章主题有巨大的作用。

体验式采访有利队伍建设

实践证明,体验式采访可以加强记者、通讯员的队伍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解放军报》上发表过一篇短通讯《华阳礁上补给忙》,是典型的体验式采访作品。作者在谈体会时说,这篇稿件是以身体作笔“写”出来的。当作者回味难忘的南沙之行时,“身心仍在摇晃”,可见当时体验之深。

我们常说,记者、通讯员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要加强政治修养、理论修养、知识修养,要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作风要过硬,勇于创新,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体验式采访获得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因此,大力提倡体验式采访,是造就一支优秀的记者、通讯员队伍的重要途径。每一名立志成为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人,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文学硕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提倡“体验式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