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如一日 答好一张“卷”——记兵团建工城建集团第一工程公司项目主任工程师 蒋鸿
通讯员:刘文康 李俊 冯振宇 十年,120个月,他将大部分时间留给项目一线;十年,3650天,他用奋斗与青春答好“工程建设”这张考卷。从乌鲁木齐到图木舒克,从首府一路向南,每个地方都留下了他建设的足迹,见证了他职业生涯的每一步成长。他就是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兵团建工城建集团第一工程公司的项目主任工程师蒋鸿武。2012年6月,刚从学校毕业的蒋鸿武在乌鲁木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层住宅楼项目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建筑人生,这是理论跨越实践的“第一课”,也是这位技术“萌新”迈入成长的第一步,他知道自己要付诸百分之百的用心去对待和学习。对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每天早早来到施工现场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当天的工作学习计划,反复巩固前一天学到的知识点。“刚开始工作时,首先学习的就是看施工图纸。那段时间,我满脑子都是密密麻麻的符号和线条。”蒋鸿武回忆道。等到图纸看懂了,他就一头扎进施工现场,努力掌握土建、装饰装修、室外管网、电气、给排水等方面的施工技术。工作中遇到施工难题,他就坚持在现场跟踪,见缝插针地向老技术员、劳务工们讨教“取经”。如饥似渴地学习,让他在实践中检验着自己,也使得他积累了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只要项目碰到施工困难和技术问题,他总能想出办法,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勤学善思加上爱岗敬业,让他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佼佼者”。2020年兵团警官学校南迁至三师图木舒克市,公司全力动员,组建项目班子前往南疆。面对这个工期紧,建筑面积达2万6千平方米的EPC工程,很多人对是否能如期高质量完成这个项目表示担心忧虑。蒋鸿武接到工作通知后,毫不犹豫地赶赴项目现场。刚开工,现场的环境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面对现场物资、人力等困难,他想尽办法解决——物资不足就先支帐篷,人力不够就小组倒班,白天紧张施工跑现场,晚上还要进行技术交底,方案优化等工作。为了争分夺秒抢工期,在那4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不断调整工作状态,满负荷工作直至项目竣工。从技术员到项目主任工程师,蒋鸿武在每个岗位上都始终把履职尽责“写”在项目建设一线。在项目部他定期主持召开日、周、月生产例会,严格控制关键节点,安排布置生产任务,协调各工种及分部分项的关系,确保施工进度按计划进行。即使工作内容繁杂,但他总能及时梳理、妥善安排,在现场管理、建筑施工技术上一直表现突出。始终如一、脚踏实地的实干加巧干,奠定了他取得傲人成绩的基础。多年来,他参与建设的数个项目先后多次被评为“乌鲁木齐市文明工地”“兵团文明工地”“自治区文明工地”“国家级AAA文明工地”……除了工作上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外,蒋鸿武特别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他积极主动妥善处理同事关系,总是不计得失,主动协助同事完成领导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在生活中,碰到有困难的同事,只要他知道的都会尽力去帮。因为工作性质,自工程开工再到回家,就已是年末。工作时兢兢业业的他,想起女儿时常会觉得愧疚,女儿的生日和她每次想找爸爸的时候,他都不能陪在身边。“我愿意做项目工地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需要我时,我必定冲在第一线!”他的言语间尽显共产党员的初心与责任。如今,蒋鸿武仍旧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在日常工作中,他谦虚地向身边资历更深的同事请教好的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取长补短,吸取经验,因此他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一直在快速提升。“只有不断学习,让自身专业知识更强更扎实,才能更好地为工程整体建设保驾护航。”蒋鸿武如是说。十年光阴,岁月磨砺。作为一名85后,蒋鸿武用责任化作使命,将细致做到极致,他用行动诠释着青年一代的勇气与责任,用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坚守,交付了新时代项目管理者、一线建设者书写的完美答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