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慎海雄的“三水”说
3月17日在庆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5周年座谈会上,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在谈到如何高质量发展时说,要让每一个总台人常喝理论“墨水”、常沾基层“泥水”、常流苦干“汗水”,沉得下心、扛得起活。慎海雄所说的这“三水”(墨水、泥水、汗水),生动形象,提法新颖,针对性强,对进一步提高媒体人素质、切实搞好媒体工作,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们就这“三水”的“每一水”逐个进行一番探讨——
一、常喝理论“墨水”。
常喝理论“墨水”,说的是要加强理论学习。
一看这句话,可能有人觉得这是“老生常谈”。其实不然,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和正在继续证明,媒体人缺乏理论学习、没有理论高度,是搞不好媒体工作的。
联系工作实际,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
为何有人讨论问题时只能说点皮毛、谈不到“点”上?
为何有人对一些问题听到点片言只语就跟着瞎说?
为何有人写一些消息尚可,而让其写时评、述评文章就感到“不好写”?
凡此种种,原因何在?归根结底,不是笔头发涩,而是没有一定的理论武装所致。
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曾经指出,搞媒体关键在于要有思想,要有见识。这思想、见识从哪里来?从理论学习中来。
不要以为学理论是理论宣传部门的事儿,举凡媒体人都应该常喝理论的“墨水”。理论是望远镜,是显微镜。有了理论的武装,才能在采访时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了理论的武装,才能在分析问题、撰写文章时高人一筹。有了理论的武装,才能把媒体工作搞得好上加好。
毋庸讳言,时下有些媒体人对学理论的兴趣减弱了;即使勉强学点也是浅尝辄止,没有在学深弄懂上下功夫。这种情况怎么能适应当下媒体工作的要求呢?
学理论贵在自觉,要有学习的紧迫感。人民日报社原经济部一位记者说,为搞好经济报道那大部头的经济学著作我经常“啃”。不“啃”不行啊!
由此可见,常喝理论“墨水”,不能是临时应付。要常喝,坚持喝。惟此,才能做“有头脑的记者,不做‘花花草草’的记者”(慎海雄语)。
二、常沾基层“泥水”。
常沾基层“泥水”,说的是要经常到基层的工作生活中去调研、采访。
到基层去,这是媒体人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1975年10月从北大毕业分配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刚到报社在印刷厂车间锻炼几个月后就被派到海南屯昌县搞调研。在3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具体的写稿任务,每日半天下地劳动,半天搞调研了解农村实际情况。
后来听说这是当年毛主席的指示:让人民日报同志三分之一办报,三分之一下基层搞调研,三分之一到干校。下基层搞调研,条件是艰苦了一些,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收获还是很大。它让年轻记者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对日后搞新闻采写工作很有益处。
现在中央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之风,这虽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讲的,但对于媒体人来说也同样适用。一个记者没搞过调研、没写过调研报告,那搞采写工作是会打折扣的。
具体到“如何下基层”呢?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虽走出编辑部,但未真到基层磨练”,另一种是“常沾基层‘泥水’”。
“常沾基层‘泥水’”,意味着人要真的下沉到基层;意味着与基层百姓打成一片;意味着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沾“泥水”。
如果浮在上面,不到基层;或者身子下去了,但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那是学不到“知国情,懂人民”这些重要的基础知识的。
二、常流苦干“汗水”。
常流苦干“汗水”,说的是要一股子苦干、实干的精神和干劲。
在有些人看来,当记者可以四处走走看看,风光得很。这其实是一种浅见。举凡当过几年记者的人都知道,干记者是个“苦差事儿”,干好这份工作要常流苦干的“汗水”才行。
不是吗?采访时记者要行走于大山,交谈于地头,有时要好几次才能“弄到实料”;写稿时要笔耕于书案,深思于深夜,写了改、改了再写,可谓万般辛苦。因此,要想做一名好记者就要常流苦干的“汗水”。不流这苦干的“汗水”,不但写不出好稿子,也做不成一名好记者。
大家知道,记者采写稿件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采访记录以保真实,还需要把稿子写得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情感厚度、既有知识广度又有精神高度。而要切实做到这一点,不流下苦干的“汗水”,怎么可能呢?我国老一辈新闻人范长江、邹韬奋、穆青、范敬宜等,他们走过的路告诉人们:一切业绩都是苦干的结果,这是早已被实践证明了的一个真理。我们务必要牢记。
结 语
慎海雄同志提出的这“三水”说,事关媒体人的正确成长,且颇具针对性。现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很快,新媒体方兴未艾,在这种情势下,切实加强媒体人自身素质培养甚为重要。
我们应清醒看到,有了网以后一些人学理论的兴趣减弱了,整日满足于“快餐文化”和“片言只语”。现在网上查资料方便快捷,有些人就陶醉于“复制+粘贴”“攒稿子”。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捷,使得一些人很少下到基层采访,流的“苦干”汗水也少了。如此这般,令一些老媒体人担忧:这样下去怎么还能培养出优秀的记者呢?
有鉴于此,当下大力倡导“三水”说势在必行。只有把“三水”说落实到位,我们的媒体队伍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逐步成熟,茁壮成长,继续前进!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