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可以走哪几条“路线”?
作者姚赣南“七分采,三分写”是新闻行业中的一句老话。采访是获取素材的最重要手段,是写作的前奏与基础。把采访搞好了,写稿心中就有底气。
采访可以走的路线有多条,可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内容,选择不同的路线,以达到完成采访、写出稿件的目的。
基层路线最倡导
这是最基本的、最通常的路线。新闻界提倡的“走转改”,第一条就是走基层。号召记者要“三贴近”,也是要求走基层路线,到群众中去,到实际工作中去采访。
基层是新闻原料的富矿产地,是最直接、最生动、最 具体的新闻诞生地。鲜活的生产生活场景,鲜活的群众语言,都可以在这里得到体现。
在基层采访后,有的记者深有体会地说:“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走基层,是蜻蜓点水,还是真正沉到下面?是走马观花,还是带着真情融入其中?就采编工作而言,深入才能生动感人,深入才能深刻透彻,深入才能使新闻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还有的记者说:“走基层,才能知道依靠谁;转作风,才能知道我是谁;改文风,才能知道为了谁。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调研采访,接地气、俯下身、抓活鱼,才能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部门路线很实际
部门路线指的与各有关部门经常保持联系,参加他们有关活动,熟悉有关人员,在部门中获取新闻。
笔者在报社工作时,记者有分工,有的跑工交部门,有的跑农业部门,有的跑科教部门,有的跑体育部门…….到外地去采访,跑得较多的是宣传部门。
采访走部门路线的好处是,各部门掌握的信息比较新,比较全面,有挑选余地。各部门都有一些简报、总结等书面材料可供参考,部门负责人发布的信息比较权威。有的部门还配备新闻发言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向记者通报情况。一旦记者与部门熟悉了,发起报道来既比较内行,又有连续性,有时会抓到好新闻。
例如,《光明日报》刊登过一篇报道《临沂大学八位处长辞职当教授》(见《光明日报2012年11月25日》)。写这篇报道的记者与临沂大学一直有密切联系。当临沂大学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临沂大学鼓励行政官员辞职当教授这一举措时,这位记者意识到这是一条好新闻,便迅速采访相关人员,写成报道。此消息后来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高端路线必有料
这是一些记者所追求的路线,如高端访问、权威发布,走的就是这条路线。
“高端”通常指的是中国或世界的政界要人,有党和国家 领导人、著名将领、各政党团体负责人、著名外交家、各部委领导等。
高端是个强有力的信息场,高端参加的各项活动都是新闻,有时他们的一些日常生活细节也可成为新闻素材。走高端路线,可以收集到珍贵的资料,采访到独家的权威信息。
记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争取打开高端通道,并根据自身的评判标准写好高端报道。从另一方面来说,高端方面有时也很善于利用记者和媒体,需要通过记者和媒体把一些决策和想法告诉民众。这样,也为记者走好高端路线创造了条件。
例如,央视就设有“高端访谈”节目,该节目专访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央视的“高端访谈”节目立足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全球治理的新挑战和中国外交的新高度,强调人物高端性、话题前沿性和思想战略广阔性。
名人路线视野宽
高端都是名人。但还有一些名人不是高端。
记者采访走名人路线时,可以采访科技界、教育界、卫生界的精英人物,可以采访著名企业家、运动员,可以采访有名的书画家、歌手,也可以采访海外名流……
这些名人有许多闪光点,在他们身上所发生新闻,正是读者所关心的。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名人也是人群中的一分子。正是因为他们有了不凡的经历与出色的成绩,才成了名人。采访名人,学习他们的坚定信念,弘扬他们的奋斗精神,是值得的和应当提倡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在报纸上办过一个专栏,叫“名人专访”,几年来共发稿270多篇,其中很多篇稿件被海内外媒体转载,影响很大。后来,在这些专访中选了100篇,结集出版了一本书《走进名人世界》。
罕见路线显高招
罕见的、生僻的路线是记者挑选的、独一份的路线,具有极强的挑战性
有的记者跋山涉水,只身深入无人区,只为观察体验生态环境,发现新闻;有的记者冲在灾难的第一线,既救灾又报道,全力写好人生篇章;有的记者深入扫黑除恶一线,不顾个人安危,揭露黑暗毫不手软;有的记者卧底采访,受尽苦累,目的是为了揭开事实真相。
走罕见路线的记者都是有追求的,有理想的。
例如,有一名记者,把自己扮装成“智障流浪者”,在火车站旁乞讨要饭,终于成功取得对方信任,卧底潜入黑砖窑去探查其中的内幕,并成功地解救出30名智障奴工。黑砖窑的事情曝光之后,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相应的部门不得不做出整改,并加大打击力度,解救了非常多的人。后来,这名记者被人们称为“卧底英雄”。
小结:
采访路线有多条,基层路线最倡导。部门路线很实际,高端路线必有料。名人路线视野宽,罕见路线显高招。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文学硕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