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3-4-9 09:37:46

“人生之路”忆《人生》

刘千荣

观看央视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因部分内容取材于已故著名作家路遥的经典小说《人生》,以及剧中那扑面而来的黄土地气息,让我想起记忆里关于原著小说《人生》的点点滴滴。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人生》在全国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影响可谓盛况空前。其时的乡村因包产到户而焕发出勃勃生机,乡人们温饱不愁,但文化生活相对落后。村里没用上电,无电视机可看,最普及的是几乎家家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辛苦劳作之余,男人们手捧旱烟袋,女人们做着针线活,围坐在收音机旁听广播。听过N遍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和《杨家将》后,乡人们一下子感到无书可听,因为电台里安排的“小说联播”,尽管不乏名家名作,但限于欣赏习惯等原因没兴趣听,不过对中篇小说《人生》却是例外。引起乡人们的浓厚兴趣是因为小说里的许多事仿佛就在身边,特别是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工作被村干部儿子靠关系顶掉诸如此类的事,我们村的小学也发生过。

小说男主高加林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是许多回乡知识青年的缩影,他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都会牵动乡村知识青年的心,并引起巨大共鸣。特别是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对乡村青年男女影响巨大,因为那时的乡村还普遍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正是高加林和刘巧珍的自由恋爱故事唤醒了农村青年男女内心深处对真正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当然,对于高加林是不是当代陈世美,他的人生选择对错与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些年,小说作品如果引起轰动,一般会拍成电视剧,但在当时却是电影先行,导演吴天明拍摄的同名电影《人生》也非常成功。那时的我已经在镇上读初中,电影院如果放映什么特别火的电影,学校会组织集体观看,但对电影《人生》却有争议,因为这毕竟是一部爱情片,初中学生观看似乎不大合适。我们的语文老师却力排众议,说是我们正在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看《人生》有利于了解西部风情,单独组织我们班上的同学前往观看。

电影看了,情节没啥好说的,因为早就听(读)过小说,谈论最多的当然是男女主人公帅不帅和漂不漂亮。

时至今日,当人们提起乒乓世界冠军江嘉良的夫人,总会如是介绍:当年电影《人生》中刘巧珍的扮演者“百花影后”吴玉芳云云,可见这部电影影响之深远。再就是影片中冯健雪演唱的插曲。当时我们开的音乐课,无非是跟着老师学唱那时的热门歌曲。电影《人生》中的歌曲好听且流行,但因为爱情内容音乐老师不教。音乐课不教,不等于同学不学或是不唱。操场上经常会响起“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的歌声。上学、放学的路上也有学生在唱“叫一声哥哥呀你快回来!”

如今,小说《人生》被改编搬上荧屏,续写“人生之路”。小说里的顺口溜“高加林,刘巧珍,老汉老婆逛县城……”变成了闯申城,他们和我一样成了“新上海人”,自然让我记起小说原著,唤起一代来沪打工人的人生记忆,并从中受到深刻启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生之路”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