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精神花香四溢
——烟台黄渤海新区工会持续打造“业达工匠”品牌《山东工人报》(2023年05月17日 第A1版)
在今年的烟台黄渤海新区庆“五一”大会上,工委管委领导、劳模代表为“业达工匠”、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业达小工匠”、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先进颁奖。又一批高技能人才站上领奖台,成为广大职工心目中的偶像。
自2018年以来,烟台黄渤海新区总工会聚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实施一系列具有牵引作用的激励措施和创新载体,推进以“职工创新工作室—辐射带动全员创新—培育业达工匠”为链条的匠心工程,持续擦亮“业达工匠”品牌,打造职工创新创效强引擎。
业达工匠:醉心研发点亮工匠精神
2018年底,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定下间位芳纶纺丝单线生产效率翻倍的目标。“我们对纺丝组件进行重新设计,以获得高产量,这个方法对纤维的指标影响小,风险小,成功机率高。”公司战略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关振虹在创新赛道上持续发力,从技术设想到产品线上生产,带领团队研究突破了高强度型、高伸长型间位芳纶聚合与纺丝技术,有效解决了纤维断裂强度与断裂伸长不能同时提升的技术难题,形成高性能与功能化并具的新产品体系。今年,关振虹获评“业达工匠”。
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总工会着眼于发挥劳模工匠人才集聚辐射效应,完善劳模工匠“培育—选树—激励—学习—带动”体系,将创新创效、人才培养作为各级工匠选树的主要内容,在全区掀起挖掘工匠的热潮,共培育 “齐鲁工匠”“烟台大工匠”各1人、“烟台工匠”7人、“业达工匠”44人。同时,发挥劳模工匠“头雁效应”,在企业中形成学习工匠、争当工匠的浓厚氛围。
创新工作室:让技能人才群智涌现
4月25日,笔者走进赛科利(烟台)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付涛创新工作室,只见墙壁上密密麻麻的专利证书、获奖证书,记录着无数个日夜劳模技师在这里埋头攻关的艰辛。“过去是我单打独斗,2021年成立创新工作室后,人多点子多,先后取得创新成果30余项,培养高级技师8人、技师12人、技术骨干20余人,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成立的青年突击队多次获评上汽集团达标青年突击队。”付涛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付涛骄傲地说。
如何让每位技能人才活力迸发,让团队群智涌现? “为畅通创新人才快速成长通道,我们以劳模和工匠人才领衔的创新工作室为主阵地,以项目攻关、技能比武、劳动竞赛、名师带徒等活动为载体,打造传帮带 ‘一线课堂’,带动一线职工主动发现问题、提炼需求、技术攻关。”烟台黄渤海新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区总工会设立了每年100万元的专项孵化资金,构建 “3+Y+N”激励机制,即 “首次创建奖补+每年考核补助+多项奖励机制”,多维度、全周期为创新工作室搭建提供条件,将职工创新工作室打造成企业的创新智囊团和师徒带教的人才培养高地。目前,全区建有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70家,省级示范性创新工作室1家。
工会搭台:共结技术创新之果
“市面上见到的变频空调里的关键部件压缩机就是我带领团队研发的,我们是国内唯一供应商!”4月25日,烟台正海磁性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王聪激动地说道。
2018年,稀土永磁行业在压缩机客户领域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王聪和团队创造性地利用统计软件辅助设计,开发出新一代低稀土、高Ti、高B配方体系,使永磁体性能产生了质的飞跃。他坦言,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落地得益于区总工会的支持。
从出台 《“业达工匠”选树管理办法》,再到落实 《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审奖励办法》,新区工会对工匠的服务管理举措覆盖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使用、服务全链条。他们设立孵化专项资金,落实工匠待遇以及扶持孵化基地和创新工作室建设,每年出资100万元,从经费上保障项目实施;每年评选12名 “业达工匠”、40名 “业达小工匠”,分别给予1000元至1万元奖补激励;对 “业达工匠”孵化基地拨付扶持资金5万元,用于技师培养以及工匠孵化工作。于艳丽 张丽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