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运)副局长警告高铁五大风险 铁路工程师为何不愿坐高铁?
导读:高铁迅猛发展带来五大风险。昨天,严厉打击京沪高铁沿线危害铁路运输安全非法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协调会在京召开。中国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王德学发出如上警告。而在早前,一位高铁工程师在离职的时候说,这辈子出门都不愿意坐高铁。难到中国高铁真的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高铁工程师在离职的时候说,这辈子出门都不愿意坐高铁。
2月22日,《中国经济周刊》发表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杜峻晓的《退休铁路工程师拒坐高铁称发展过快难免出事》一文中,直接对高速发展中的中国高铁的安全性提出质疑。
文章中称:昨天,与中铁某局一位朋友聊天,我问他,现在的高铁到底有无隐患?朋友婉转地说,我们公司有个工程师,去年退休了。他在离开工作岗位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出门坚决不坐高铁。我这朋友所在的单位是专门修铁路的。修铁路的不乐意坐高铁,这里头大有文章。
根据杜峻晓对《第一财经日报》的介绍,此文最早是他在博客中的一篇文章,后来被《中国经济周刊》引用。杜峻晓第一次乘坐郑西高铁是在2010年的8月份,他告诉本报记者,当时西安到郑州的高铁开通后,西安铁路局就邀请他体验一把高铁出行,他当时乘坐的是郑西高铁的郑州到洛阳段。
记者调查发现,高铁从西安北到洛阳龙门站,运行总里程380公里,耗时最短的是1小时15分钟,最多的,1小时58分。这个速度,比杜峻晓当年坐的慢车有天壤之别。
这一个多小时的行程让杜峻晓大开眼界,他这样写:高铁车体漂亮,车厢里也漂亮,与我早年间坐过的慢车相比,一个天,一个地。高铁车厢内有一个速度显示牌,清晰无误地标明着行车速度。在某一区域,最高时速达到350多公里。这一速度足以使波音737从地面起飞。
杜峻晓乘坐这条郑西高铁开通于2010年2月6日10时50分,这条铁路标志着世界上首条修建在大面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高速铁路运营,这是我国建成开通的又一条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长距离干线高速铁路。
不仅如此,中国高速铁路还创造了平均时速350公里的全球第一的“中国速度”。在郑西高铁运行了大约40分钟,杜峻晓被“破例”允许到驾驶室参观。此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惊呆了:“某个路段,机车减速后再提速,时速约在250公里。就在此时,一只飞鸟撞在驾驶室玻璃上,只听”嘭“的一声闷响,玻璃上出现一片血迹和一团在风中抖动的羽毛。驾驶员启动雨刷器,把血迹刷净。这场景让我想起幼时读过的《趣味物理学》,书中说,如果一辆汽车以每小时80公里速度前行,迎面扔去一个西瓜,二者相撞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引爆一颗手榴弹。”他在文章中这样表述。
这不是最快的速度,2010年12月,高速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试运行中最高时速达到486.1公里,刷新了世界铁路运营试验的最高时速。
“后来,有一个铁路的工程师来家中做客,谈到这个问题,说不愿意坐高铁。”杜峻晓对记者再次强调了文章中的说法。
正是这篇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之所以引起关注,有一组数据可以表明。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日前表示,中国高铁已累计安全运送旅客6亿多人次。从2007年到2010年,中国高铁日均发送旅客量分别为:23.7万人、34.9万人、49.2万人和79.6万人,增速十分惊人。
卢春房表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投入运营的新建高铁营业里程达4674公里。其中,时速350公里的有2197公里,包括京津、武广、郑西、沪宁、沪杭等高铁线路。
更多人关注的是高速度背后的安全问题。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教授孙章对本报记者表示,试验的最高速度和运行的最高速度有一个比,这个比例涉及到安全系数问题。
他举例说明,比如法国研制出的高速列车最高试验速度可达到每小时574.8公里(2007年4月3日的试验数据),但是一般来说他们的最高时速只开到320公里~350公里。
不仅如此,运行的最高速度和运行的平均速度还有一个比,业内把这个叫做平高比,就是平均速度和最高运营速度的比例。
记者了解到,国内部分高铁线路平高比这一指标上和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例如,我国沪宁城际高铁最高运行速度每小时350公里,沪宁间直达耗时75分钟,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0.8公里,其平高比为0.69。而日本、法国高铁的平高比分别为0.81和0.77.
“平高比越高,说明运用效能越高。”孙章表示,乘客关心的是平均速度,而不是最高运行速度,比如日本,日本高铁的最高速度虽然没有中国高,但是它的平高比要比中国高。平均速度高了,整个高速线路的利用率高,效能就自然高。
不仅如此,过于追求速度还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速度和安全性、经济性之间如何追求一个平衡?孙章举例说,比如业界认可度比较高的是日本的“新干线”,日本新干线自1964年运行至今,46年零事故,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平衡。
“战略上跨越式发展是指战略而言,在战术上还是要遵循科学规律,循序渐进。”孙章表示。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铁路工程师为何不愿坐高铁
年前,与中铁某局一位朋友聊天,我问他,现在的高铁到底有无隐患?朋友婉转地说,我们公司有个工程师,去年退休了。他在离开工作岗位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出门坚决不坐高铁。我这朋友所在的单位是专门修铁路的。修铁路的不乐意坐高铁,这里头大有文章。
我坐过一次高铁,是2010年8月份的事。西安至郑州高铁开通后,西安铁路局邀请我体验一把高铁出行。高铁车体漂亮,车厢里也漂亮,与我早年间坐过的慢车相比,一个天,一个地。高铁车厢内有一个速度显示牌,清晰无误地表明着行车速度。在某一区域,最高时速达到350多公里。这一速度足以使波音737从地面起飞。
高铁运行了大约40分钟,我们被“破例”允许到驾驶室参观。驾驶室不大,我在司机右边的位子坐下来,前方铁路一览无余地纳入视线。在司机身后,是一个副驾驶,他用部队喊操的声音向驾驶员报告速度,以及前方的情况。驾驶员则要高声重复副驾驶的喊话。西安铁路局宣传部同志说,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司机犯困,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某个路段,机车减速后再提速,时速约在250公里左右。就在此时,一只飞鸟撞在驾驶室玻璃上,只听“嘭”的一声闷响,玻璃上出现一片血迹和一团在风中抖动的羽毛。驾驶员启动雨刷器,把血迹刷净。这场景让我想起幼时读过的《趣味物理学》,书中说,如果一辆汽车以每小时80公里速度前行,迎面扔去一个西瓜,二者相撞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引爆一颗手榴弹。
乘高铁归来,我脑子里始终转着一个念头,那就是高铁会不会出事,如果出事会怎样?必须说明的是,我并非盼望高铁出事,但不出事不等于不可能出事,必须预防出事。飞机号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尚且屡屡有空难发生,何况高铁乎?
有报道说,京沪高铁创出了最高时速486.1公里,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乖乖,时速486公里,据说这是喷气式飞机低速巡航的速度。如果高铁可以确保永远安全,不要说时速486公里了,即使是846公里,我也举双手赞成,但如果要以血的代价换取高铁的速度,那还是不要吧。可能有铁路专家会说我给高铁泼污水,高铁已经运行这么长时间,你听说哪里出事了?没有,确实没有。我不就是给你提个醒嘛,难道非要等出事再善后?
这几年,中国高铁发展很快,不是一般的快,是那种“大干快上”的快。有些事做得过快,就容易萝卜快了不洗泥,就不容易出细活,就容易留下隐患。这个隐患不是无关痛痒的隐患,而是人命关天的隐患。朋友说,在发达国家,修一条高铁运行的路线要花费较长时间,铁轨铺好后,要让其自然沉降,再沉降,还要通过各种检验,确保铁路不会出问题。我们的工程质量真的不敢打保票,有些工程就是典型的“三边”工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还有些工程连“三边”工程都够不上。
铁路工程师不坐高铁应该不仅仅是胆子小吧!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 杜峻晓)
来源: 新华网
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杜峻晓在媒体上撰文称:与中铁某局一位朋友聊天,他透露该局有个工程师去年退休,在离开工作岗位时说过这般话:我这辈子出门坚决不坐高铁。在发达国家,修一条高铁运行的路线要花费较长时间,铁轨铺好后,要让其自然沉降,再沉降,还要通过各种检验,确保铁路不会出问题。我们的工程质量真的不敢打保票,有些工程就是典型的“三边”工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还有些工程连“三边”工程都够不上。发展过快难免出事。(2月22日《中国经济周刊》)
最近关于铁路的新闻不少。“铁道部长刘志军涉嫌严重违纪”、“铁道部负债总额约1.5万亿元,2014年将迎还债高峰”、“修铁路的不乐意坐高铁”……这些新闻是否有着某些内在的“联系”,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现在的铁路领域和铁道部门,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修铁路的不乐意坐高铁,让我出了一身冷汗。铁路工程师乃是业内人士,他对某些情况的了解远比普通人要深入得多、详细得多,他做出的决定也必然更理性、更现实。他这么一提醒,今后我们在选择交通工具的时候还真该三思而后行了。
不过,平心静气想一想,“退休铁路工程师拒坐高铁”其实并不奇怪。类似的现象太多太多了。那天看电视,有位菜农毫不掩饰地表示自己不会吃韭菜,因为种韭菜绝大多数都要上毒药。而现实当中,卖瓜子的不吃自己炒的瓜子、卖粮食的不吃自己店里的大米、开发商不住自己开发的小区的现象并不罕见。个中缘由当然无须点透,谁都知道是咋回事。可是,卖瓜子的不吃瓜子,总要吃粮食吧?卖粮食的不吃自己店里的大米,他总不能饿肚子吧?吃面粉,里边还有增白剂呢。曾经有人悲观地说:现在处在一个“互相投毒”的社会里,我越来越认可这种说法。现在简直是“无处可逃”。长此以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恐将演变成“人人害我、我害人人”,思来令人不寒而栗。
再回到“退休铁路工程师拒坐高铁”上来。工程师不坐高铁,那你出行时怎么办呢?坐飞机,飞机就一定安全吗?前段时间,“飞行员手续不全”的丑闻不就闹得沸沸扬扬嘛。坐汽车,汽车车祸还少吗?干脆走路吧,可还有“欺实马”在“虎视眈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人“寸步难行”?个中缘由当然更无须点透,谁都知道是咋回事。现在最应该思索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改变这些现状?
[稿源:红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