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发表于 2023-6-2 22:00:46

冀东油田推进新能源业务,打造新能源标杆企业

打造新能源标杆企业(图7幅)——冀东油田大力推进新能源业务发展工作纪实◎杨军丁青
4月6日,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核发冀东油田首张200万千瓦时绿色电力消费凭证,这是该油田历史上首次获得国家认可的绿色电力证书,为油田新能源业务发展再添“新彩”。“绿证”是国家对发电企业每兆瓦时非水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颁发的具有独特标识代码的电子证书,是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确认和属性证明及消费绿色电力的唯一凭证。
2012年以来,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充分发挥地处京津冀地区的地理优势,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和“新能源也是能源”的理念,先试先行,以发掘地热资源为基点,“热、电、碳、氢”多向发力,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规划“路线图”
2023年3月6日,冀东油田新能源河南开封地热项目部员工高慧杰和周凡完成了地热井产液剖面测试的改良技术,为合理设计生产管柱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个项目今年计划实施地热井13口。目前,该先导实验已经完成回灌实验,效果良好,正在申报项目的可研方案报告。
当“双碳”目标的宏伟构想,成为势在必行的时代选择,绿色低碳发展的大幕徐徐展开。2018年以来,冀东油田深入贯彻国家“双碳”战略,落实中国石油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高效布局新能源业务。
2018年,冀东油田成立曹妃甸新城地热供暖项目工作组,迅速启动地热项目;2020年11月,成立新能源(地热)开发技术公司;2021年2月,成立新能源业务发展领导小组,同年7月成立新能源项目部;2022年8月,成立新能源事业部,由油田主要领导担任总经理,统一管理油田所有新能源业务。
冀东油田按照全国——盆地——地区——城市4级评价体系,持续开展区域地质研究、全国性资源评价,优选有利地区。针对中国东部、北部9省47个城市和地区组织开展了地热资源评价工作。目前,已重点对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陕西省开展地热资源评价,确定了26个有利区县。建立了“一项目一专班”模式,与资源评价有利区县积极对接,结合各地新能源政策,落实责任,科学有序开发市场。
2023年1月11日上午,在开封地热项目部驻地,项目部经理、党支部书记李洪达带领项目组成员忙得热火朝天。这个项目部成员目前一共7人,承担了项目的前期论证、项目建设、用热谈判等任务,开疆扩土之难,用李洪达的话说:“真是一言难尽”。
2022年10月开封地热项目部成立,李洪达就带领团队常驻开封市。这里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是冀东油田大力开发地热资源的重要目标。
外闯市场,重要的就是一个“闯”字,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交流起来何其困难,需要攻克的难题也特别多。这个团队从零开始,打破原有观念,推倒心墙,放低姿态。他们依托4级评价体系,进行地热资源评价,优选市场。方案一遍一遍做,合同一字一字捋,汇报改了一次又一次。
有一次,开封相关联系人当天晚上电话答应,第二天可以会面商谈协议,李洪达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自己驾车800公里来到了当地,到达时已过了凌晨。他依然精神抖擞地完成了会面,让联系人深受感动,说没想到他真能过来。凭借满满的诚意、详实的资料数据,“张开嘴、跑断腿”的付出,终于收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迅速打开了地热市场,先后与当地多家公司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意向合作地热供暖(制冷)规模500万平方米。
“我们是卖方,现在取得了经营权,要售卖我们的产品,就要让受热用户们接纳我们、信任我们。”李洪达说。

下好“先手棋”
“大娘,家里暖和吗?上次维修服务您还满意吗?”“满意,满意……”2023年1月20日,临近春节,又逢大寒节气,冀东油田新能源武城分公司干部员工走家串户进行供暖回访,积极践行“辛苦我一人、温暖千万家”的承诺。
2018年以来,在地热领域,冀东油田传承中国石油优良传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地热供暖的速度、温度和品质带到曹妃甸新城、山东武城、柳赞镇、河南开封。截至2023年3月,冀东油田共建成地热项目3个,供暖面积958万平米,年节约标煤24.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3.2万吨。
山东武城县清洁供暖项目是中石油首个域外清洁能源供暖项目。这个项目由冀东油田新能源公司武城分公司负责。项目团队共有员工7人,平均年龄31岁,主要负责武城县232.52万平米的地热供暖。
据武城清洁供暖项目团队成员介绍,最令他们难以忘怀的是开栓供暖的前一夜。2021年11月5日接到要求6日24时供暖通知,项目团队连夜组织安排进行投产。6日白天注水检查管线是否有漏点,调试设备运转正常。天气预报预警,6日晚有暴风雨,7日白天有暴雪,项目团队不敢怠慢,针对未封顶的热泵机房,组织人员给循环泵等主要设备搭建棚子,再覆盖上苫布,避免下雨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转。
夜幕降临,开启供暖“热身”,起井进地热水、开循环泵、看供回水压力、查流量、测温度……供暖准备工作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此刻,天下起了雨,雨越来越大,棚子上的苫布凹了下来。担心后半夜雨水把苫布压塌,武城清洁供暖项目组长孙冠宇和副组长郭华开始用木棍、铁棍把棚顶苫布上的水捅出去。个高的团队成员丁杰则找来铁丝,把苫布绷直,这样就可以让雨水自由流下。当时在场的团队成员王琪回忆,虽然是冬天,穿着厚重的棉工服,但他的内衣还是被汗水湿透了,现场的每个人都是这样。
后半夜,刮起了大风,苫布被刮得呼呼作响,固定的绳子绷断了,幸好有铁丝绑着,苫布才不至于被风刮走。孙冠宇急忙组织人找来梯子,团队成员高慧杰站在梯子上,使劲用铁丝把苫布勾回来,绷直、绑在供热的管线上。经过大家不懈努力,为大循环泵遮风挡雨的棚顶上的苫布终于保住了。
2021年11月6日24时,开始正常开栓供暖,项目团队的成员没有一个人离开躲雨,他们等到设备完全正常供暖才放下心。尽管此刻他们浑身上下、从里到外衣服都湿透了,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的“洗涤”。第二天早晨7时,等他们一觉醒来,武城天降暴雪,推开门,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刻,“石油温暖”正在全城传递。

“绿能”齐发力
2023年2月24日,在冀东油田高66X1断块碳驱油碳封存先导试验现场,员工陈光辉和郭玮正在对注入井进行日常巡查。截至目前,该先导试验已累计注入二氧化碳12770吨,注气能力优于方案设计指标,吸气剖面动用程度显著提高。
2021年以来,冀东油田坚持清洁当头、做优拳头,以冲刺抢先的状态跑好“第一棒”,加快清洁能源替代进程,努力建设京津冀地热供暖示范基地,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冀东力量。截至目前,他们先后建成清洁替代项目 6个,替代加热炉 41 台,年节约天然气 1352 万立方米,折合标煤 1.8 万吨。大力推广网电钻井、绿色泥浆、固废无害化处置技术,建成了中国石油燃烧装备试验平台。与塔里木油田联合研发的中国石油首台光热真空加热炉在轮南哈德11-5 井成功投用,实现全天候低碳运行。按下 CCUS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规模发展“快进键”,高深北区碳驱油碳埋存先导试验取得重大进展。此外,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先后与多家企业洽谈,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探讨余热气化LNG(液化天然气)可行性并开展相关合作,继而在光伏、风力发电、氢能等新能源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2023年初,由冀东油田机械公司制造生产的40千瓦光热炉在塔里木油田哈德11-5-1井顺利投产,这是继中石油首台(套)20千瓦光热真空加热炉投产后再次投产的光热加热炉,功率翻倍。为保障3台光热真空加热炉顺利投用,冀东油田机械公司先后派出项目负责人贾征与3名技术员组成保运小分队,驻守塔里木油田,用心“呵护”自己培育的“宝贝”。在现场,他们既是技术指导员、安装协调员、也是质量监督员。
北疆的塔里木冬天要比沿海的冀东大地更加“冻”彻心扉。为了不影响现场施工,贾征一行每天早出晚归。“明天我们再早出发1小时,争取早点收工。”
任务艰巨,3台光热真空加热炉抵达现场后,贾征和同事杨国超立即出发赶赴现场。服务的井站分布于山体复杂、沟壑纵横、植被稀少的荒漠山区,最远的井站距住地达400公里。为了保证投运进度,他们每天驱车到轮南、哈德井站,两人分别负责一个井站,进行安装技术指导,一盯就是一天,中午只是吃提前备好的馕和水,在皮卡车里作些短暂休息。
技术人员屈星和陈俊林与他们“会师”后,顾不得休整便立即赶赴现场,一头扎进自动化控制的安装调试中,小分队的每位成员每天回到住处都是深夜甚至凌晨。轮南、哈德11-5井投运成功并稳定运行后,他们又立即转战哈德11-5-1井。
贾征和杨国超默契配合,依次对加热炉、储热系统、散热器、工艺管线等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屈星和陈俊林对光伏电站、设备本体以及智能控制系统进行严细调试。上百个参数,屈星逐一核对,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并做好记录。日暮西山后的室外温度已降至零下18摄氏度,虽然北风刮脸如刀割、双手早已冻出裂口、只有应急灯提供照明,他们依旧双目炯炯有神,苦战不止。不知不觉,睫毛、眉毛上挂满汗水,走出调试间后,瞬间便凝结成冰霜。
“春节了,大家都铆足劲,誓将新产品投运好,让用户满意。”深夜调试归来,贾征习惯给远在唐山的妻子拨通电话,向70多岁的父母和两个幼年的儿子挨个嘘寒问暖,那是坚守中惦念着的亲情。
坚持降碳导向,争做行业标杆,绿色正成为新时代冀东油田最亮丽的底色。
图1:冀东油田分布式自发自用光伏发电项目


图2:中石油首台1000千瓦“气电真空加热炉”


图3:夕阳西下建设中的开热2井


图4:山东武城项目中控室内24小时监控


图5:冀东油田首个微电网群控系统

张丽 发表于 2023-6-2 22:01:26

图6:开封项目组成员正在查看沙质分析地下情况

图7:中石油首台气电真空加热炉投用现场

张丽 发表于 2023-6-2 23:22:58

连续风格 发表于 2023-6-3 12:02:1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冀东油田推进新能源业务,打造新能源标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