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倒票“黄牛”“搅黄”演出市场
■汪昌莲“官方平台尚未开票,二级平台已提前预售”“官方开票立即售罄,加价购票则应有尽有”……今年以来,演出市场迅速回暖,再度激起了歌迷、影迷、戏剧迷们久违的热情。然而,官方购票平台“一票难求”、“黄牛”加价倒票“大行其道”,又让众多观众“心灰意冷”。混乱的购票秩序、高定价的“黄牛票”,严重困扰观众体验,扰乱市场秩序。(6月1日《北京日报》)
熬过三年疫情,线下演出迎来了报复性消费和爆发式增长,演唱会、音乐节、舞台剧紧锣密鼓安排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催生了“黄牛”乱象。“黄牛经济”由来已久,在演出市场更甚。
演唱会市场常年供需失衡,粉丝追星心切,永远抢不到票,永远就有“黄牛”。斩断溢价票背后的灰色利益链已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除技术“外挂”外,围绕门票资源,主办方、票务平台与“黄牛”之间私相授受暗度陈仓,早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
事实上,早在2017年8月,针对部分演出商将演出门票打包给“黄牛”售卖,导致观众很难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到演出门票的问题,文旅部出台了《关于规范营业性演出票务市场经营秩序的通知》,明确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公安部门核准观众数量的70%,同时要求,探索演出门票实名制管理。对照此规定,一些演出团体是否存在将演出门票打包给“黄牛”售卖的问题,有待查证,但有一点,一些演出团体未能较好执行演出门票实名制等相关管理规定是肯定的。
2022年10月,文旅部出台《演出票务服务与技术规范》,着重提出要统一全国演出票务的内容、规格、编码、制作、发行;统一全国演出票务的生成、打印、取票、印刷;统一全国演出票务购票、检票、退票等全流程的规范化服务。同时,首次进行了有关票务的编码规范,这意味着每张演出票的编码都有了全国统一标准。也就是说,我们手里的每一张演出票,都可以实现全流程追踪。特别是,各演出票务平台都要接入全国统一的票务信息采集与服务系统,这将为行业监管提供便利。
必须承认,实行票务实名制和统一编码,也不是“铜墙铁壁”,同样存在漏洞,同样给“黄牛”留有活动空间。这就要求,演出团体必须在票务管理上下苦功。一方面,提高辨别水平,严防虚假演出门票进入场馆;另一方面,加强演出门票在售、检、验等各个环节的防范工作,既要阻击“黄牛”,又要确保观众个人信息安全。当然,执行演出票务服务标准,也需要广大观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演出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不要人为地给演出票务服务“添堵”。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和衷共济,才能真正保证演出活动“叫好又叫座”,不能让倒票“黄牛”将刚复苏的演出市场“搅黄”。 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