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商业秘密 保护“法治墙”
原标题:筑牢商业秘密 保护“法治墙”员工在掌握了公司的关键信息后另起炉灶,设立同类型公司,成为“老东家”的竞争对手;不法企业以高薪为诱饵,招募权利人软件开发人员,窃取其源代码用于自己的系统开发及商业运营;员工跳槽后拿走原单位的3D打印材料技术文件,导致原单位商业秘密泄露……这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发布的一批侵犯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再次敲响了反不正当竞争的警钟。
近年来,伴随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企业为赢得竞争,往往高薪诱使掌握竞争对手商业秘密的员工跳槽加入自己阵营,而部分企图快速致富的商业秘密掌握者,要么迎合不法企业的意图,要么利用掌握的商业秘密“另起炉灶”开展不正当竞争,由此导致侵犯商业秘密的纠纷日益多发。不法企业和少数商业秘密掌握者如此“乱劈柴”,不仅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也让商业秘密的法治防线形同虚设。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此发布典型案例,更有助于以典型案例所释放的警示威慑“涟漪效应”,进一步筑牢商业秘密保护的“法治墙”。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其对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保护商业秘密,维护公平竞争,我国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准许企业可以要求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商业秘密列为知识产权客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侵犯商业秘密作出专项规定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还设置了侵犯商业秘密罪,全面为保护商业秘密织密了法网。
尽管如此,现实中仍有人对侵犯商业秘密不以为然。究其根源,除了一些人存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侥幸心理,也与一些人对法律知识和后果的不够了解息息相关。营造保护商业秘密的法治氛围,不能仅靠空洞的释理说法,更要以典型案例为引领推动形成保护商业秘密的法治氛围。相较于抽象的法律,典型案例更加鲜活具体,是重要的商业秘密保护教科书。比如,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涵盖了现实中侵犯商业秘密的民事和刑事案件,为商业秘密的保护划清了边界,让效仿者对实施侵权行为有了“前车之鉴”的具体参照,显然有助于遏制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法行为,让公众对侵犯商业秘密有对照检查的具体依据,形成依法保护商业秘密的共识,推动形成尊重和保护商业秘密的良好社会风尚。
面对侵犯商业秘密时有发生的现状,相关部门应常态化发布典型案例,以此激活典型案例警示威慑的“一池春水”,让公众对侵犯商业秘密有着更为正确的认识,从而在源头上助力筑牢商业秘密保护的“法治墙”。(张智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