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 “物价上涨”与“工资上涨”应在同一轨道上运行
[中立] “物价上涨”与“工资上涨”应在同一轨道上运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90年代一个工人每个月800元的工资在养活一家人的生活所需后,还能存下个百把元钱,但是现在每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在一家生活时还要精打细算,可见物价的上涨程度已经超出了工资上涨的承受能力。
面对物价上涨的惊人程度,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系列的网络新名词:大蒜涨价,给它取名“蒜你狠”;生姜涨价,给它取名“姜你军”;食用油涨价,给它取名“油不得你”;绿豆、黑豆涨价,叫它“豆你玩”;五谷杂粮涨价,就叫它“杂死良民”;棉花涨价,就称它“棉花掌”;食糖价格节节攀高,就叫“糖高宗”;药品涨价病人叫苦,称它为“药(要)你苦”。天然气涨价了又不能不用,真是“气死人”;房价一涨再涨,确实“房不胜防。”
而与之相比,工资上涨却是步伐缓慢,所以,面对物品降价打折时,就会峰涌而上哄抢食品,如:近几年发生的抢油践踏事件、抢粮伤人事件的背后,是对老百姓购买能力的另一个折射。
如果把物价比作是“面”,比工资比作是“水”,那么,在揉面的时候只有面和水的比例适合了,面才能揉得好。反之,如果面多了,而没有放入与之相比例的水,那么这个面就会揉不好,就像当今的物价上涨一样,不但远远高出了工资上涨的跟跑步伐,而且物价在上涨之后,就很难跌下来,老百姓就会承受不起物价的上涨之痛。与其上涨工资还不如控制好物价,难怪每次在谈到涨工资时工人们都会无可奈何的说:“我们又成了工资的牺牲品了。”
所以,物价的上涨要与工资的上涨要形成一个合理的比例,也就是只有“物价上涨”与“工资上涨”在同一轨道上运行的时候,老百姓才不会谈“涨”色变。(黄强) 参与一稿,请各位老师指导 比喻很形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