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玻璃纤维邹城有限公司: “1+N”激发职工创新动能
《山东工人报》(2023年07月20日 第A1版)本报讯 泰山玻璃纤维邹城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举措,创建“1+N”赋能增效体系,构筑技能提升、技能竞赛、人才孵化和激励模式四项机制,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动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公司先后获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新材料领军企业50强等荣誉称号。
技能提升“1+1”,厚植创新土壤。公司依托济宁市人社局玻璃纤维及制品工等10个工种自主评价资格,建立健全评价制度流程、题库资源和实操平台,设计“岗位+层级”评价晋级等级模式,施行多维评价模式,即“操作技能、知识水平、日常绩效+职业道德”,确保公平公正。目前,已有627人取得高级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得政府技能提升补贴180余万元。与济宁技师学院、兖矿技师学院等联合举办新型学徒制培训班,通过“企校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建立500余人“师傅人才库”,通过“一对一”师徒帮带模式,对一线技能操作等重点岗位帮带练习和指导,加速产业工人成长。
技能竞赛“1+6”,点燃创新活力。公司依托“泰玻工匠杯”开展1个公司级+6个区域级技能大赛,公司级赛区设置电动搬运设备、电工等7个项目,区域级赛区设置15个岗位。2022年第四届“工匠杯”技能竞赛跨度7个月,共开展公司级、分厂级竞赛52项,电工竞赛第一名获得者张凯荣膺 “山东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技能大赛成绩与晋级挂钩,完善“培养、练兵、比武、晋级”链条,连续3年承办济宁市技能竞赛二级赛区、邹城市技能竞赛二级赛区相关领域技能竞赛项目,多人获得市级以上奖项,叉车项目参加“林德杯”全国技能竞赛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人才孵化“1+3”,畅通创新渠道。公司以技能升级为核心,充分发挥劳模、工匠人才和创新工作室孵化器作用。依托省劳模张莹莹、省技术能手张凯等技术人才建立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承担70余项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开发超细、低介电等高端PCB用特种电子玻璃纤维,实现单丝直径仅4μm、最细单纤维百公里仅重3.3g的重大技术突破,解决了行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广泛应用于5G通讯、生物芯片等高精尖领域。 “王为领创新工作室”以设备 “精细化”管理改善为重点,进行自主设备改造优化,攻坚课题115余项,累计增效2000余万元。
激励模式“1+2”,激活创新“引擎”。公司坚持幸福型企业创建与产改深度融合,投资近4000万元启动职工新宿舍建设,改善提升职工生活、住宿条件,推行24小时智慧点餐管理系统。开展“困难帮扶+志愿服务”活动,近三年累计帮扶30人,发放帮扶资金及慰问物资约7万元。建立完善管理、技术、技能三大序列薪酬体系,每年召开年度先进集体、个人表彰会议,各生产单位建立月度评先树优机制,有效激发职工创新创效热情。2022年,发放创新创效奖金128.92万元,奖励职工496人,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42项。 (张祥臣 燕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