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守护城市“生命线”
——记黄帆“数智交通勘测设备”职工创新工作室■ 劳动报记者 王海雯
纵横交错的上海交通网络是城市生活的“生命线”。黄帆“数智交通勘测设备”职工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依托上海建科承接的大量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聚焦轨道交通技术服务,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建造及运维、智能监控和预警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为上海这座拥有831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0条线路、508座车站的城市,每年提供技术服务超500公里,守护城市“生命线”。
连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给地铁运维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为保证地铁运行安全,工作室成员充分利用夜间作业时间提高检测频次。在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的项目现场,工作室成员们正在使用一台40公斤重的黄色小车为地铁隧道进行全方位的“CT扫描”。这台“小车”是搭载了扫描仪、工业电脑、里程计等智能设备的三维激光移动扫描系统,可快速实现轨道交通隧道全断面扫描、隧道环缝自动识别、管片收敛精确计算、隧道病害清晰显示。“类似三维激光移动扫描系统等智能设备的应用,使地铁运维工作彻底告别以往‘人工扛设备检测’的时代,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黄帆说道。
除城市轨道交通监测、运维工作,工作室还将业务拓展至市政道路、铁路、管线等领域。针对上海地质构造复杂、地基松软、压缩性高、易出现不均匀沉降的特点和难点,工作室经过数次试验和现场实践,形成了一套数字化的工作模式:通过激光雷达扫测、无人机摄影等技术快速测绘并掌握道路基本情况,统计周边交通设施及行道树等数据,根据测绘结果拟定检测、监测措施,并将成果上传数字化平台进行分析、论证。这套数智化工作模式在保障全国多个城市“生命线”的正常运行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