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微治理”的精细坐标
原标题:校准“微治理”的精细坐标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当前,社会职业门类日益增多,人员流动日趋增强,群众诉求表达载体不断丰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面临许多“新课题”,更需下好“绣花针”功夫,以“微治理”校准精细管理、精准服务的坐标。
以“网格管理”兜牢服务覆盖的广度。基层往往是问题诞生的“最后一公里”,要想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必须确定科学有效的服务单元,打造点面结合的网格化组织体系,成为社区、村庄等向下延伸的“毛细血管”。当然,在推进“网格化”管理时,要确保建立科学有效的作用发挥体系,通过建章立制明确领导架构、属地责任、人员职责,研判划定每个网格的联系户数,强化网格员各项技能培训,根据地域风俗、群众类别等因素打造特定的走访服务品牌,织紧织密征集诉求、走访调研、解决疑难、志愿服务的党群干群联系网,以广泛“撒网”实现党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有效覆盖。
以“数字赋能”提升服务覆盖的精度。当前,数字服务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赋能也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新赛道”。要积极搭建集信息收纳、数据统计、互动反馈、转办督导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数据后台,开发微信小程序等使用前端,将信访、民政、发改等各类职能部门纳入其中,形成“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高速转办、高效解决”的群众诉求化解智慧化体系。在其中,要重点把握“快推快办”主观能动和“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平衡点,既要加快平台建设,对群众诉求快速受理转办,更要重视平台“口碑”和“知名度”,统筹集成“12345”热线等诉求途径,避免分兵作战、互不联通;加大宣传覆盖和线下走访跟进的力度,提高群众对平台的使用度和认可率,让更为精细、更为科学、更为贴心的数字化服务提升群众的幸福度。
以“分类发力”巩固服务覆盖的深度。当前,快递、外卖、网约车、直播从业人员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日益壮大,流动党员不断增多,不同于村庄、社区、机关、国企等传统党组织建设,这些领域的党员流动性强、地域来源复杂、年龄整体偏向年轻化,要做好“微治理”文章,必须改变“大水漫灌”的思维,分类施策、分类管理,实现“精准滴灌”。对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要坚持“一个行业就是一条战线”,分行业建立党建联盟,分属地搭建骑心驿家、暖锋驿站等新就业群体服务站,反向挖潜其职业特有的流动性,邀请优秀骨干成为“流动网格员”,成为推动社会治理的“移动探头”。对于直播从业人员,要注重“双向共赢”,政府积极搭台为直播网红赋予流量,直播网红发挥自媒体推介作用,带动本地产品销售、农旅文旅等,让直播网红成为社会治理的正能量舆论发声者。对于流动党员,既要以信息化平台为抓手,丰富“云端”授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形式,也要以乡土乡情为桥梁,经常性开展“反哺乡梓”活动,让在外能人成为家乡发展、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见证者。
有时,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并非来源于轰轰烈烈的大事,更多来源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民生琐事,将每一件诉求化解在萌芽,将每一处呼声倾听在一线,群众才能感觉到被重视,感觉到温暖,一如淄博烧烤中的浓浓烟火气,打下了群众信任的基础,畅通了党群干群联系的“快车道”。“微治理”不“微小”,校准坐标就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大智慧”。(徐云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