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1-6-22 12:31:47

荷花 发表于 2011-6-22 15:44:09

其实很好写的,因为只要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就是一篇好文章。

曾鑫波 发表于 2011-6-22 16:55:45

回 11楼(玲子) 的帖子

别惹我父亲
作者:□ 三秋树

又是月中,我风雨无阻地去监狱探视他。尽管走之前,我已经将自己拾掇得非常整洁,可是,他一看到我,还是劈头盖脸地批评:“头发多长时间没剪了?一个连自己都打理不明白的人,能成什么大事?!”
  尽管坐在他面前的我已经是一家拥有300多人的企业的头儿了,但他总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从反抗、习惯到最后的折服,我们父子之间的战争代价沉重。
他很另类
他一直是一个另类的父亲。
  小时候,我是村子里最淘气的孩子——今天打了二伯家出来偷嘴的牛,明天把三婶家叨人的鹅撵得断气身亡,后天又率领本村的孩子与邻村的孩子为争夺一个能洗澡的池塘而打群架……
  每次我在外面闯了祸,父亲都不怎么责备我,却经常在母亲没完没了的例行唠叨接近尾声时“总结发言”:“一个男孩子,不淘一点儿跟女孩儿有什么区别?!”父亲的话,是无声的鼓励与纵容,我更加无法无天。一次,等告状的人走了,父亲把我叫到跟前,问我:“你知道错了吗?”他第一次这样问我,我慑于他的严厉,说:“知道错了。”他一个耳光扇过来,打得我眼冒金星,我捂着迅速肿胀的脸,憋着眼泪问他:“我们今天去凿冰捉鱼,孙叔家三胖看小虎好欺负,趁他不注意把他推水里了,还把小虎抓的鱼给拿走了。我让三胖跟小虎道歉,他不肯,我不打他,他能把那鱼还给小虎吗?”母亲这时也过来劝他:“本来嘛,这事儿本来跟树儿没关系,他还不是爱打抱不平?”“既然你也认为自己没错,那你为什么说知道错了?”他的语气严厉得像要杀人一样,我的倔劲儿也被他激了出来:“那不是被你像要吃人的样子给吓的吗?”这话一出口,我又挨了一个耳光,比前一个更有力。母亲想上来阻拦,被他凶神恶煞地阻止:“我明白地告诉你,第一个巴掌打你,是因为你是非不清,不敢坚持自己。你既然认为自己今天做得没错,那你为什么要说自己错了?第二个巴掌打你,是因为你慑于压力就可以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你听明白了吗?”
  晚上躺在炕上,我捂着热辣辣的脸,想着父亲说的话,越想越觉得这顿打挨得值。第二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吃饭时,我亲自给父亲倒了一杯酒,然后又给我自己倒了一杯凉白开水,举起来对他说:“爹,我敬你一杯。你昨晚那两巴掌打得好,我心服口服。”父亲一听乐了,把我的凉白开水倒在地上,帮我倒了点儿白酒:“哪有拿水敬酒的?”母亲说他没正形,他不买账:“爷们儿间的事儿,你一个娘们儿不要插嘴。”结果那晚,上小学二年级的我喝醉了,具体地说是被他灌醉了,醉得暖乎乎的。第二天早晨醒来再看他,觉得他跟别人家的父亲很不相同,尽管他每天也跟他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也柔情
  小学三年级时,最喜欢我的那个班主任调走了,新换的班主任对我这个前任老师的得意门生十分不待见,不仅撤掉了我班长的职务,而且只要我的作业里有一个错误,她就会惩罚我把正确的答案写上100遍。一次,我写作业时,突然心生委屈,一边写一边掉眼泪。父亲看到后开始翻看我的作业本,当看到我写的都是同一道题的答案时,他问:“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遍?”“老师罚的,说是为了加深印象。”我如实回答。“那要是不写100遍,你能记住这个问题的答案吗?”“能。”“那就别写了,有那时间出去玩儿也比做这无用功强。”
  我难以置信地看着他,确信他并没有说反话的意思之后,我飞一样地跑出家门。回来后,父亲问我:“明天老师问你没抄100遍答案你怎么办?”我迟疑地回答:“我就说这些题我都会了,没必要浪费那么多时间抄,有那工夫还不如学点儿不会的。”他再一次笑了:“那以后就挑不会的做,会的就不用做了。有时间多出去跑跑,男子汉,别整天呆在家里养成一副豆芽菜的身板儿。不过,不许耍滑,不会装会那是蠢猪。”
  老师终于忍无可忍地找上了家门,威胁说:“你们家长要不配合着管教这孩子,那就请你们把他转到别的班去吧。恕我直言,这孩子要是再这样无法无天下去,将来能不能吃上饭都不一定呢!”“你放心,我明天就给孩子转班。就你这种老师想教我儿子,我还不放心呢!”父亲一把拉住又想道歉的母亲,掷地有声地扔出这句话。老师被气走了,我对他说:“爹,你放心吧,以后不管我在不在她的班里,我都年年考第一。”他大笑起来,大声地跟我母亲说:“烧几个好菜,我跟儿子喝两盅。这小子,是个男子汉,像我!”
  大学录取通知书来的那天,他放开了酒量,却被我灌醉了。对他的畏惧就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理解中化为一种敬重。
他更血性
  大二的下学期,母亲病倒了,从肝硬化发展到肝癌,已经没有了动手术的可能。确诊的那一刻,母亲执意要瞒着我,可是他却说服了我母亲:“别给儿子留遗憾,咱明天就进城,让你每天都能看到他。”
  关键时刻,没有人能拗过他。母亲确诊的第二天,他便领着她来到了大连,在我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平房。见到我的时候,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你要是哭哭啼啼的,我和你妈一秒都不呆。”
  到了人地两生的大连仅两天,父亲便谋划好了我们一家三口的生计——用小平房开了个小卖部,晚上在小卖部门口支一个烧烤摊。我们学校门口那熙攘的学生流足以养活我们一家三口。每天晚上,安顿好母亲后,我便去烧烤摊儿上帮忙。起初父亲十分不满:“你一个大学生老往这小摊小贩的方向铆什么劲儿?”我回答他:“你可千万别看不起自己,这既是一个男人对家庭的责任,也是诚信为本的‘做人训练营’。课本里没这个!再说了,多少商界人物都是从这样的小摊儿做起的。”他听了大笑,从此不再阻拦我,倒是很放心由我打点那些小生意。有时收摊时,还剩下一些肉串青菜之类的东西,冻起来也不新鲜了,我俩就烤了自己吃,当然不会忘了喝上一两盅。也许是年岁渐长的缘故吧,每每酒精下肚,父亲就会变得伤感,说的全是我母亲的病,检讨自己不该抽烟,不该脾气上来时拿我母亲当出气筒,不该这样那样……常常是酒过三巡,我俩喝到眼泪汪汪,然后擦干眼泪,转回头给我母亲一张笑脸。母亲每次都贪婪地倚在门口,看着我们爷儿俩推杯换盏。她时常说:“我怎么看也看不够。”
  一年后,母亲去世了,惟一值得欣慰的是,母亲的最后时光并不像别的肝癌患者那样被痛苦煎熬。母亲在老家入土为安之后,我和父亲喝到烂醉,他对我说:“我还陪你回大连,但咱得说好,等你毕业了,我就回老家来。那时候,你成家立业,我也好好过我的晚年生活,不让你挂心。”
  就这样,没了母亲,我开始与他相依为命,守着那个很小的烧烤摊,守着我们父子相伴的光阴。大四那年,系里将我定为保研的人选,但我拒绝了,我太想早日工作,拿着工资给他买酒喝了。当我的导师为此找到他时,他对导师千恩万谢之后,愤怒地从箱子拿出一个存折:“你不就是为了早日挣点儿小钱吗?呶,这些都给你。人家都说农村出来的孩子短视,没想到,你还真没给我长脸。”我反驳:“现在大学生就业都那么难,就算读了研究生不也一样?”我以为,这句话就算不能说服他,至少也让他没话说。可是,他却顺手拿起一个啤酒瓶,哐的一声摔得粉碎,怒不可遏地对我说:“既然你这么说,那你当初何必考大学?如果你自己都轻视知识,那我告诉你,你念到博士、博士后也是个废物!知识是啥?知识不是现金,你学了立马就变成了钱。它就好比农家肥,那是无穷的后劲儿;它是向上的砖头,一点点儿摞出来的。总有一天,你会比别人看得高、看得远。人这一辈子是长跑,你以为是只跑50米就冲刺吗?”
  父亲的一番话再次点醒了我。晚上收摊后,我郑重地给他斟了一杯酒,对他说:“爹,我错了。我读研,争取做个有后劲儿的农家肥。”他一听,笑了,将那杯酒一干而尽。
  我说:“要是这样的话,你就得晚几年才能享清福了。”他大笑着挥一挥手,说:“看着儿子有出息就是福!跟你妈比,我多享了多少年的福啊?!”
  就这样,他依然守着那个小烧烤摊陪读。直到那个夏天,发生了那件震惊全城的大事。
  我研究生二年级下学期的一个星期六,有几个社会上的小混混从晚上6点钟一直喝到12点还没有走的意思。父亲走过去劝他们:“小伙子们,都12点了,快回家吧,你们的父母都着急了。”没人理会他的话。等他第二次去催促的时候,有几个人不耐烦地说:“又不是不给你钱,催什么催?!”另外一个人大声命令:“再烤30个肉串。”当我把烤好的肉串送给他们时,其中一个人摘下我的眼镜说:“一个烧烤摊的小服务员戴眼镜装什么斯文?”我虽然满腔怒火,但还是想要回眼镜。结果那人把眼镜扔在了地上,说:“对不起,掉地上了,你自己捡吧。”正当我弯腰想去捡眼镜时,旁边的一个人冲着我的后腰便是一脚,我一下子倒在了地上。
  等我狼狈不堪地从地上爬起来时,第一眼就看到父亲已经抄了一把菜刀冲向了那帮小混混,我赶紧死死地抱住了他,那几个小混混趁势上前对我们爷儿俩一顿拳打脚踢。父亲的菜刀挥舞着,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一切都静了下来。我看到一个小混混血淋淋地倒下了,另外几个人慌忙逃窜,转眼不见了踪影。
  就这样,父亲成了杀人犯,尽管很多人都说那个人死有余辜,可是父亲还是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宣判之前,我一直见不到他,在无数个失眠的夜里,我流着眼泪想刚强的他现在会变成什么样子、会遭多少罪。直到宣判那天,我才再一次见到父亲。尽管穿着囚服,可他依然像往常那样干净利落、目光炯炯。他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法官宣布的时候,我没有在他面前落泪,我不想让他看到我哭哭啼啼的样子。
  第一次去监狱探视,他跟我开玩笑说:“这儿挺好,有吃有喝有活儿干,就是馋酒啊。”我说:“等你出来了,我天天陪你喝。”那天,我们说了很多话,就像他一直在我身边时那样。等到我要走时,他望了我良久,喃喃地说:“儿子,我的好儿子,爹对不住你,以后要靠你自己了。好好活,活出个样儿来。”
  走出监狱,我在寒冬的街头放声大哭。从此之后,我怀着一份无处言说的悲壮,努力地好好活,希望每次见到他都可以让他听到好消息。尽管每次,他都会鸡蛋里挑骨头地指出我的不足,但他说的一切,我都奉若圣旨。
  那天,我随意在网上浏览,看到了这样一行字:“永远不要当着一个父亲的面,打他的孩子。”短短的十几个字,顿时令我泪如泉涌……△

曾鑫波 发表于 2011-6-22 16:57:07

回 11楼(玲子) 的帖子

《别惹我父亲》读后感:
不仅仅只是父爱

曾鑫波
读了《别惹我父亲》后,我被一种质朴、纯真的父爱所震憾、所感动,但又觉得本文并不止于父爱。父亲是一个质朴的农民,性格刚烈而又率真。当自己的孩子为打抱不平而申张正义时,他用两记“耳光”告诉孩子正义的事情必须坚持,即使是在威慑与胁迫下也要坚持正义。这正是当下社会最最需要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如今城里有多少父母亲在教育孩子:当公交车上见到小偷扒窃时,要学会不吭声、装作没看见,明哲保身。近年来,社会上缕缕出现的“集体冷漠”现象,纵容了歪风斜气的增长。当正义的底线正面临崩溃时,我们更呼吁要坚守正义的底线!
当老师对孩子罚错重抄100遍时,父亲却说“那就别写了,用那时间出去玩儿也比做这无用功强。”这种爱不是溺爱,而是对孩子身体的爱惜,对变相体罚学生的教育方式的抵制,对孩子而言更是鼓励、引导。而当下,一些老师置学生身心健康于不顾,把学生泡在题山题海、甚至叫学生做大量无谓的机械式的重复作业,磨灭的是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作为农村考出来的一名大学生,在父亲的感召下放下架子一起卖烧烤,自愿去给本来就不富有的父亲帮工。当父亲过意不去时,作者却说摆小摊“这既是一个男人对家庭的责任,也是诚信为本的‘做人训练营’ ”,认为劳动是天底下最光荣的事,劳动者是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人。多么可贵的精神。而相比之下,大学校园个别骄奢淫逸、好逸恶劳的新生代 “不认农村爹妈”,甚至认为勤苦劳动是一种耻辱,更不用说去给父母帮工。正因为卖烧烤、摆小摊的亲身经历,作者体味了生活的艰辛、体会了群众的疾苦,懂得了劳动的快乐,懂得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勤奋工作、严格要求、努力改变自我。
“父亲”教给孩子的更多是勤劳、智慧、正义。当小混混们当着父亲的面凌辱自己的孩子时,刚强的父亲怒气冲天,因正当防卫不当而酿成人命案。这正是父爱的本能之所在。
尽管《别惹我父亲》是个悲剧,但通篇文章没有矫饰、没有华丽的词藻,全是来自真实生活的体验和发自内心的感受。读着此文就象聆听着天籁的声音,真真切切地展示了一位社会最底层民众对正义的坚守,而这种坚定,正是当今社会所最缺乏的。文中反映的不良的社会治安与父亲的刚烈性格,恰到好处的作了铺垫和映衬,不露声色地展示了现实,勾画本文的社会背景。这不失为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

baihuahe 发表于 2011-6-22 17:19:52

回 13楼(曾鑫波) 的帖子

感人。。。。。。。。。。学习啊

曾鑫波 发表于 2011-6-22 17:36:21

回 楼主(老哥) 的帖子

原文:别惹我父亲

作者:□ 三秋树
又是月中,我风雨无阻地去监狱探视他。尽管走之前,我已经将自己拾掇得非常整洁,可是,他一看到我,还是劈头盖脸地批评:“头发多长时间没剪了?一个连自己都打理不明白的人,能成什么大事?!”
  尽管坐在他面前的我已经是一家拥有300多人的企业的头儿了,但他总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从反抗、习惯到最后的折服,我们父子之间的战争代价沉重。
他很另类
他一直是一个另类的父亲。
  小时候,我是村子里最淘气的孩子——今天打了二伯家出来偷嘴的牛,明天把三婶家叨人的鹅撵得断气身亡,后天又率领本村的孩子与邻村的孩子为争夺一个能洗澡的池塘而打群架……
  每次我在外面闯了祸,父亲都不怎么责备我,却经常在母亲没完没了的例行唠叨接近尾声时“总结发言”:“一个男孩子,不淘一点儿跟女孩儿有什么区别?!”父亲的话,是无声的鼓励与纵容,我更加无法无天。一次,等告状的人走了,父亲把我叫到跟前,问我:“你知道错了吗?”他第一次这样问我,我慑于他的严厉,说:“知道错了。”他一个耳光扇过来,打得我眼冒金星,我捂着迅速肿胀的脸,憋着眼泪问他:“我们今天去凿冰捉鱼,孙叔家三胖看小虎好欺负,趁他不注意把他推水里了,还把小虎抓的鱼给拿走了。我让三胖跟小虎道歉,他不肯,我不打他,他能把那鱼还给小虎吗?”母亲这时也过来劝他:“本来嘛,这事儿本来跟树儿没关系,他还不是爱打抱不平?”“既然你也认为自己没错,那你为什么说知道错了?”他的语气严厉得像要杀人一样,我的倔劲儿也被他激了出来:“那不是被你像要吃人的样子给吓的吗?”这话一出口,我又挨了一个耳光,比前一个更有力。母亲想上来阻拦,被他凶神恶煞地阻止:“我明白地告诉你,第一个巴掌打你,是因为你是非不清,不敢坚持自己。你既然认为自己今天做得没错,那你为什么要说自己错了?第二个巴掌打你,是因为你慑于压力就可以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你听明白了吗?”
  晚上躺在炕上,我捂着热辣辣的脸,想着父亲说的话,越想越觉得这顿打挨得值。第二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吃饭时,我亲自给父亲倒了一杯酒,然后又给我自己倒了一杯凉白开水,举起来对他说:“爹,我敬你一杯。你昨晚那两巴掌打得好,我心服口服。”父亲一听乐了,把我的凉白开水倒在地上,帮我倒了点儿白酒:“哪有拿水敬酒的?”母亲说他没正形,他不买账:“爷们儿间的事儿,你一个娘们儿不要插嘴。”结果那晚,上小学二年级的我喝醉了,具体地说是被他灌醉了,醉得暖乎乎的。第二天早晨醒来再看他,觉得他跟别人家的父亲很不相同,尽管他每天也跟他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也柔情
  小学三年级时,最喜欢我的那个班主任调走了,新换的班主任对我这个前任老师的得意门生十分不待见,不仅撤掉了我班长的职务,而且只要我的作业里有一个错误,她就会惩罚我把正确的答案写上100遍。一次,我写作业时,突然心生委屈,一边写一边掉眼泪。父亲看到后开始翻看我的作业本,当看到我写的都是同一道题的答案时,他问:“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遍?”“老师罚的,说是为了加深印象。”我如实回答。“那要是不写100遍,你能记住这个问题的答案吗?”“能。”“那就别写了,有那时间出去玩儿也比做这无用功强。”
  我难以置信地看着他,确信他并没有说反话的意思之后,我飞一样地跑出家门。回来后,父亲问我:“明天老师问你没抄100遍答案你怎么办?”我迟疑地回答:“我就说这些题我都会了,没必要浪费那么多时间抄,有那工夫还不如学点儿不会的。”他再一次笑了:“那以后就挑不会的做,会的就不用做了。有时间多出去跑跑,男子汉,别整天呆在家里养成一副豆芽菜的身板儿。不过,不许耍滑,不会装会那是蠢猪。”
  老师终于忍无可忍地找上了家门,威胁说:“你们家长要不配合着管教这孩子,那就请你们把他转到别的班去吧。恕我直言,这孩子要是再这样无法无天下去,将来能不能吃上饭都不一定呢!”“你放心,我明天就给孩子转班。就你这种老师想教我儿子,我还不放心呢!”父亲一把拉住又想道歉的母亲,掷地有声地扔出这句话。老师被气走了,我对他说:“爹,你放心吧,以后不管我在不在她的班里,我都年年考第一。”他大笑起来,大声地跟我母亲说:“烧几个好菜,我跟儿子喝两盅。这小子,是个男子汉,像我!”
  大学录取通知书来的那天,他放开了酒量,却被我灌醉了。对他的畏惧就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理解中化为一种敬重。
他更血性
  大二的下学期,母亲病倒了,从肝硬化发展到肝癌,已经没有了动手术的可能。确诊的那一刻,母亲执意要瞒着我,可是他却说服了我母亲:“别给儿子留遗憾,咱明天就进城,让你每天都能看到他。”
  关键时刻,没有人能拗过他。母亲确诊的第二天,他便领着她来到了大连,在我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平房。见到我的时候,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你要是哭哭啼啼的,我和你妈一秒都不呆。”
  到了人地两生的大连仅两天,父亲便谋划好了我们一家三口的生计——用小平房开了个小卖部,晚上在小卖部门口支一个烧烤摊。我们学校门口那熙攘的学生流足以养活我们一家三口。每天晚上,安顿好母亲后,我便去烧烤摊儿上帮忙。起初父亲十分不满:“你一个大学生老往这小摊小贩的方向铆什么劲儿?”我回答他:“你可千万别看不起自己,这既是一个男人对家庭的责任,也是诚信为本的‘做人训练营’。课本里没这个!再说了,多少商界人物都是从这样的小摊儿做起的。”他听了大笑,从此不再阻拦我,倒是很放心由我打点那些小生意。有时收摊时,还剩下一些肉串青菜之类的东西,冻起来也不新鲜了,我俩就烤了自己吃,当然不会忘了喝上一两盅。也许是年岁渐长的缘故吧,每每酒精下肚,父亲就会变得伤感,说的全是我母亲的病,检讨自己不该抽烟,不该脾气上来时拿我母亲当出气筒,不该这样那样……常常是酒过三巡,我俩喝到眼泪汪汪,然后擦干眼泪,转回头给我母亲一张笑脸。母亲每次都贪婪地倚在门口,看着我们爷儿俩推杯换盏。她时常说:“我怎么看也看不够。”
  一年后,母亲去世了,惟一值得欣慰的是,母亲的最后时光并不像别的肝癌患者那样被痛苦煎熬。母亲在老家入土为安之后,我和父亲喝到烂醉,他对我说:“我还陪你回大连,但咱得说好,等你毕业了,我就回老家来。那时候,你成家立业,我也好好过我的晚年生活,不让你挂心。”
  就这样,没了母亲,我开始与他相依为命,守着那个很小的烧烤摊,守着我们父子相伴的光阴。大四那年,系里将我定为保研的人选,但我拒绝了,我太想早日工作,拿着工资给他买酒喝了。当我的导师为此找到他时,他对导师千恩万谢之后,愤怒地从箱子拿出一个存折:“你不就是为了早日挣点儿小钱吗?呶,这些都给你。人家都说农村出来的孩子短视,没想到,你还真没给我长脸。”我反驳:“现在大学生就业都那么难,就算读了研究生不也一样?”我以为,这句话就算不能说服他,至少也让他没话说。可是,他却顺手拿起一个啤酒瓶,哐的一声摔得粉碎,怒不可遏地对我说:“既然你这么说,那你当初何必考大学?如果你自己都轻视知识,那我告诉你,你念到博士、博士后也是个废物!知识是啥?知识不是现金,你学了立马就变成了钱。它就好比农家肥,那是无穷的后劲儿;它是向上的砖头,一点点儿摞出来的。总有一天,你会比别人看得高、看得远。人这一辈子是长跑,你以为是只跑50米就冲刺吗?”
  父亲的一番话再次点醒了我。晚上收摊后,我郑重地给他斟了一杯酒,对他说:“爹,我错了。我读研,争取做个有后劲儿的农家肥。”他一听,笑了,将那杯酒一干而尽。
  我说:“要是这样的话,你就得晚几年才能享清福了。”他大笑着挥一挥手,说:“看着儿子有出息就是福!跟你妈比,我多享了多少年的福啊?!”
  就这样,他依然守着那个小烧烤摊陪读。直到那个夏天,发生了那件震惊全城的大事。
  我研究生二年级下学期的一个星期六,有几个社会上的小混混从晚上6点钟一直喝到12点还没有走的意思。父亲走过去劝他们:“小伙子们,都12点了,快回家吧,你们的父母都着急了。”没人理会他的话。等他第二次去催促的时候,有几个人不耐烦地说:“又不是不给你钱,催什么催?!”另外一个人大声命令:“再烤30个肉串。”当我把烤好的肉串送给他们时,其中一个人摘下我的眼镜说:“一个烧烤摊的小服务员戴眼镜装什么斯文?”我虽然满腔怒火,但还是想要回眼镜。结果那人把眼镜扔在了地上,说:“对不起,掉地上了,你自己捡吧。”正当我弯腰想去捡眼镜时,旁边的一个人冲着我的后腰便是一脚,我一下子倒在了地上。
  等我狼狈不堪地从地上爬起来时,第一眼就看到父亲已经抄了一把菜刀冲向了那帮小混混,我赶紧死死地抱住了他,那几个小混混趁势上前对我们爷儿俩一顿拳打脚踢。父亲的菜刀挥舞着,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一切都静了下来。我看到一个小混混血淋淋地倒下了,另外几个人慌忙逃窜,转眼不见了踪影。
  就这样,父亲成了杀人犯,尽管很多人都说那个人死有余辜,可是父亲还是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宣判之前,我一直见不到他,在无数个失眠的夜里,我流着眼泪想刚强的他现在会变成什么样子、会遭多少罪。直到宣判那天,我才再一次见到父亲。尽管穿着囚服,可他依然像往常那样干净利落、目光炯炯。他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法官宣布的时候,我没有在他面前落泪,我不想让他看到我哭哭啼啼的样子。
  第一次去监狱探视,他跟我开玩笑说:“这儿挺好,有吃有喝有活儿干,就是馋酒啊。”我说:“等你出来了,我天天陪你喝。”那天,我们说了很多话,就像他一直在我身边时那样。等到我要走时,他望了我良久,喃喃地说:“儿子,我的好儿子,爹对不住你,以后要靠你自己了。好好活,活出个样儿来。”
  走出监狱,我在寒冬的街头放声大哭。从此之后,我怀着一份无处言说的悲壮,努力地好好活,希望每次见到他都可以让他听到好消息。尽管每次,他都会鸡蛋里挑骨头地指出我的不足,但他说的一切,我都奉若圣旨。
  那天,我随意在网上浏览,看到了这样一行字:“永远不要当着一个父亲的面,打他的孩子。”短短的十几个字,顿时令我泪如泉涌……△
《别惹我父亲》读后感:
不仅仅只是父爱


曾鑫波
读了《别惹我父亲》后,我被一种质朴、纯真的父爱所震憾、所感动,但又觉得本文并不止于父爱。父亲是一个质朴的农民,性格刚烈而又率真。当自己的孩子为打抱不平而申张正义时,他用两记“耳光”告诉孩子正义的事情必须坚持,即使是在威慑与胁迫下也要坚持正义。这正是当下社会最最需要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如今城里有多少父母亲在教育孩子:当公交车上见到小偷扒窃时,要学会不吭声、装作没看见,明哲保身。近年来,社会上缕缕出现的“集体冷漠”现象,纵容了歪风斜气的增长。当正义的底线正面临崩溃时,我们更呼吁要坚守正义的底线!
当老师对孩子罚错重抄100遍时,父亲却说“那就别写了,用那时间出去玩儿也比做这无用功强。”这种爱不是溺爱,而是对孩子身体的爱惜,对变相体罚学生的教育方式的抵制,对孩子而言更是鼓励、引导。而当下,一些老师置学生身心健康于不顾,把学生泡在题山题海、甚至叫学生做大量无谓的机械式的重复作业,磨灭的是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作为农村考出来的一名大学生,在父亲的感召下放下架子一起卖烧烤,自愿去给本来就不富有的父亲帮工。当父亲过意不去时,作者却说摆小摊“这既是一个男人对家庭的责任,也是诚信为本的‘做人训练营’ ”,认为劳动是天底下最光荣的事,劳动者是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人。多么可贵的精神。而相比之下,大学校园个别骄奢淫逸、好逸恶劳的新生代 “不认农村爹妈”,甚至认为勤苦劳动是一种耻辱,更不用说去给父母帮工。正因为卖烧烤、摆小摊的亲身经历,作者体味了生活的艰辛、体会了群众的疾苦,懂得了劳动的快乐,懂得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勤奋工作、严格要求、努力改变自我。
“父亲”教给孩子的更多是勤劳、智慧、正义。当小混混们当着父亲的面凌辱自己的孩子时,刚强的父亲怒气冲天,因正当防卫不当而酿成人命案。这正是父爱的本能之所在。
尽管《别惹我父亲》是个悲剧,但通篇文章没有矫饰、没有华丽的词藻,全是来自真实生活的体验和发自内心的感受。读着此文就象聆听着天籁的声音,真真切切地展示了一位社会最底层民众对正义的坚守,而这种坚定,正是当今社会所最缺乏的。文中反映的不良的社会治安与父亲的刚烈性格,恰到好处的作了铺垫和映衬,不露声色地展示了现实,勾画本文的社会背景。这不失为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作者曾鑫波的地址: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邮编:423037)

曾鑫波 发表于 2011-6-22 19:36:37

《别惹我父亲》读后感

《别惹我父亲》读后感


原文:别惹我父亲

作者:□ 三秋树
又是月中,我风雨无阻地去监狱探视他。尽管走之前,我已经将自己拾掇得非常整洁,可是,他一看到我,还是劈头盖脸地批评:“头发多长时间没剪了?一个连自己都打理不明白的人,能成什么大事?!”
  尽管坐在他面前的我已经是一家拥有300多人的企业的头儿了,但他总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从反抗、习惯到最后的折服,我们父子之间的战争代价沉重。
他很另类
他一直是一个另类的父亲。
  小时候,我是村子里最淘气的孩子——今天打了二伯家出来偷嘴的牛,明天把三婶家叨人的鹅撵得断气身亡,后天又率领本村的孩子与邻村的孩子为争夺一个能洗澡的池塘而打群架……
  每次我在外面闯了祸,父亲都不怎么责备我,却经常在母亲没完没了的例行唠叨接近尾声时“总结发言”:“一个男孩子,不淘一点儿跟女孩儿有什么区别?!”父亲的话,是无声的鼓励与纵容,我更加无法无天。一次,等告状的人走了,父亲把我叫到跟前,问我:“你知道错了吗?”他第一次这样问我,我慑于他的严厉,说:“知道错了。”他一个耳光扇过来,打得我眼冒金星,我捂着迅速肿胀的脸,憋着眼泪问他:“我们今天去凿冰捉鱼,孙叔家三胖看小虎好欺负,趁他不注意把他推水里了,还把小虎抓的鱼给拿走了。我让三胖跟小虎道歉,他不肯,我不打他,他能把那鱼还给小虎吗?”母亲这时也过来劝他:“本来嘛,这事儿本来跟树儿没关系,他还不是爱打抱不平?”“既然你也认为自己没错,那你为什么说知道错了?”他的语气严厉得像要杀人一样,我的倔劲儿也被他激了出来:“那不是被你像要吃人的样子给吓的吗?”这话一出口,我又挨了一个耳光,比前一个更有力。母亲想上来阻拦,被他凶神恶煞地阻止:“我明白地告诉你,第一个巴掌打你,是因为你是非不清,不敢坚持自己。你既然认为自己今天做得没错,那你为什么要说自己错了?第二个巴掌打你,是因为你慑于压力就可以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你听明白了吗?”
  晚上躺在炕上,我捂着热辣辣的脸,想着父亲说的话,越想越觉得这顿打挨得值。第二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吃饭时,我亲自给父亲倒了一杯酒,然后又给我自己倒了一杯凉白开水,举起来对他说:“爹,我敬你一杯。你昨晚那两巴掌打得好,我心服口服。”父亲一听乐了,把我的凉白开水倒在地上,帮我倒了点儿白酒:“哪有拿水敬酒的?”母亲说他没正形,他不买账:“爷们儿间的事儿,你一个娘们儿不要插嘴。”结果那晚,上小学二年级的我喝醉了,具体地说是被他灌醉了,醉得暖乎乎的。第二天早晨醒来再看他,觉得他跟别人家的父亲很不相同,尽管他每天也跟他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也柔情
  小学三年级时,最喜欢我的那个班主任调走了,新换的班主任对我这个前任老师的得意门生十分不待见,不仅撤掉了我班长的职务,而且只要我的作业里有一个错误,她就会惩罚我把正确的答案写上100遍。一次,我写作业时,突然心生委屈,一边写一边掉眼泪。父亲看到后开始翻看我的作业本,当看到我写的都是同一道题的答案时,他问:“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遍?”“老师罚的,说是为了加深印象。”我如实回答。“那要是不写100遍,你能记住这个问题的答案吗?”“能。”“那就别写了,有那时间出去玩儿也比做这无用功强。”
  我难以置信地看着他,确信他并没有说反话的意思之后,我飞一样地跑出家门。回来后,父亲问我:“明天老师问你没抄100遍答案你怎么办?”我迟疑地回答:“我就说这些题我都会了,没必要浪费那么多时间抄,有那工夫还不如学点儿不会的。”他再一次笑了:“那以后就挑不会的做,会的就不用做了。有时间多出去跑跑,男子汉,别整天呆在家里养成一副豆芽菜的身板儿。不过,不许耍滑,不会装会那是蠢猪。”
  老师终于忍无可忍地找上了家门,威胁说:“你们家长要不配合着管教这孩子,那就请你们把他转到别的班去吧。恕我直言,这孩子要是再这样无法无天下去,将来能不能吃上饭都不一定呢!”“你放心,我明天就给孩子转班。就你这种老师想教我儿子,我还不放心呢!”父亲一把拉住又想道歉的母亲,掷地有声地扔出这句话。老师被气走了,我对他说:“爹,你放心吧,以后不管我在不在她的班里,我都年年考第一。”他大笑起来,大声地跟我母亲说:“烧几个好菜,我跟儿子喝两盅。这小子,是个男子汉,像我!”
  大学录取通知书来的那天,他放开了酒量,却被我灌醉了。对他的畏惧就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理解中化为一种敬重。
他更血性
  大二的下学期,母亲病倒了,从肝硬化发展到肝癌,已经没有了动手术的可能。确诊的那一刻,母亲执意要瞒着我,可是他却说服了我母亲:“别给儿子留遗憾,咱明天就进城,让你每天都能看到他。”
  关键时刻,没有人能拗过他。母亲确诊的第二天,他便领着她来到了大连,在我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平房。见到我的时候,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你要是哭哭啼啼的,我和你妈一秒都不呆。”
  到了人地两生的大连仅两天,父亲便谋划好了我们一家三口的生计——用小平房开了个小卖部,晚上在小卖部门口支一个烧烤摊。我们学校门口那熙攘的学生流足以养活我们一家三口。每天晚上,安顿好母亲后,我便去烧烤摊儿上帮忙。起初父亲十分不满:“你一个大学生老往这小摊小贩的方向铆什么劲儿?”我回答他:“你可千万别看不起自己,这既是一个男人对家庭的责任,也是诚信为本的‘做人训练营’。课本里没这个!再说了,多少商界人物都是从这样的小摊儿做起的。”他听了大笑,从此不再阻拦我,倒是很放心由我打点那些小生意。有时收摊时,还剩下一些肉串青菜之类的东西,冻起来也不新鲜了,我俩就烤了自己吃,当然不会忘了喝上一两盅。也许是年岁渐长的缘故吧,每每酒精下肚,父亲就会变得伤感,说的全是我母亲的病,检讨自己不该抽烟,不该脾气上来时拿我母亲当出气筒,不该这样那样……常常是酒过三巡,我俩喝到眼泪汪汪,然后擦干眼泪,转回头给我母亲一张笑脸。母亲每次都贪婪地倚在门口,看着我们爷儿俩推杯换盏。她时常说:“我怎么看也看不够。”
  一年后,母亲去世了,惟一值得欣慰的是,母亲的最后时光并不像别的肝癌患者那样被痛苦煎熬。母亲在老家入土为安之后,我和父亲喝到烂醉,他对我说:“我还陪你回大连,但咱得说好,等你毕业了,我就回老家来。那时候,你成家立业,我也好好过我的晚年生活,不让你挂心。”
  就这样,没了母亲,我开始与他相依为命,守着那个很小的烧烤摊,守着我们父子相伴的光阴。大四那年,系里将我定为保研的人选,但我拒绝了,我太想早日工作,拿着工资给他买酒喝了。当我的导师为此找到他时,他对导师千恩万谢之后,愤怒地从箱子拿出一个存折:“你不就是为了早日挣点儿小钱吗?呶,这些都给你。人家都说农村出来的孩子短视,没想到,你还真没给我长脸。”我反驳:“现在大学生就业都那么难,就算读了研究生不也一样?”我以为,这句话就算不能说服他,至少也让他没话说。可是,他却顺手拿起一个啤酒瓶,哐的一声摔得粉碎,怒不可遏地对我说:“既然你这么说,那你当初何必考大学?如果你自己都轻视知识,那我告诉你,你念到博士、博士后也是个废物!知识是啥?知识不是现金,你学了立马就变成了钱。它就好比农家肥,那是无穷的后劲儿;它是向上的砖头,一点点儿摞出来的。总有一天,你会比别人看得高、看得远。人这一辈子是长跑,你以为是只跑50米就冲刺吗?”
  父亲的一番话再次点醒了我。晚上收摊后,我郑重地给他斟了一杯酒,对他说:“爹,我错了。我读研,争取做个有后劲儿的农家肥。”他一听,笑了,将那杯酒一干而尽。
  我说:“要是这样的话,你就得晚几年才能享清福了。”他大笑着挥一挥手,说:“看着儿子有出息就是福!跟你妈比,我多享了多少年的福啊?!”
  就这样,他依然守着那个小烧烤摊陪读。直到那个夏天,发生了那件震惊全城的大事。
  我研究生二年级下学期的一个星期六,有几个社会上的小混混从晚上6点钟一直喝到12点还没有走的意思。父亲走过去劝他们:“小伙子们,都12点了,快回家吧,你们的父母都着急了。”没人理会他的话。等他第二次去催促的时候,有几个人不耐烦地说:“又不是不给你钱,催什么催?!”另外一个人大声命令:“再烤30个肉串。”当我把烤好的肉串送给他们时,其中一个人摘下我的眼镜说:“一个烧烤摊的小服务员戴眼镜装什么斯文?”我虽然满腔怒火,但还是想要回眼镜。结果那人把眼镜扔在了地上,说:“对不起,掉地上了,你自己捡吧。”正当我弯腰想去捡眼镜时,旁边的一个人冲着我的后腰便是一脚,我一下子倒在了地上。
  等我狼狈不堪地从地上爬起来时,第一眼就看到父亲已经抄了一把菜刀冲向了那帮小混混,我赶紧死死地抱住了他,那几个小混混趁势上前对我们爷儿俩一顿拳打脚踢。父亲的菜刀挥舞着,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一切都静了下来。我看到一个小混混血淋淋地倒下了,另外几个人慌忙逃窜,转眼不见了踪影。
  就这样,父亲成了杀人犯,尽管很多人都说那个人死有余辜,可是父亲还是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宣判之前,我一直见不到他,在无数个失眠的夜里,我流着眼泪想刚强的他现在会变成什么样子、会遭多少罪。直到宣判那天,我才再一次见到父亲。尽管穿着囚服,可他依然像往常那样干净利落、目光炯炯。他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法官宣布的时候,我没有在他面前落泪,我不想让他看到我哭哭啼啼的样子。
  第一次去监狱探视,他跟我开玩笑说:“这儿挺好,有吃有喝有活儿干,就是馋酒啊。”我说:“等你出来了,我天天陪你喝。”那天,我们说了很多话,就像他一直在我身边时那样。等到我要走时,他望了我良久,喃喃地说:“儿子,我的好儿子,爹对不住你,以后要靠你自己了。好好活,活出个样儿来。”
  走出监狱,我在寒冬的街头放声大哭。从此之后,我怀着一份无处言说的悲壮,努力地好好活,希望每次见到他都可以让他听到好消息。尽管每次,他都会鸡蛋里挑骨头地指出我的不足,但他说的一切,我都奉若圣旨。
  那天,我随意在网上浏览,看到了这样一行字:“永远不要当着一个父亲的面,打他的孩子。”短短的十几个字,顿时令我泪如泉涌……△
《别惹我父亲》读后感:
不仅仅只是父爱
曾鑫波
读了《别惹我父亲》后,我被一种质朴、纯真的父爱所震憾、所感动,但又觉得本文并不止于父爱。父亲是一个质朴的农民,性格刚烈而又率真。当自己的孩子为打抱不平而申张正义时,他用两记“耳光”告诉孩子正义的事情必须坚持,即使是在威慑与胁迫下也要坚持正义。这正是当下社会最最需要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如今城里有多少父母亲在教育孩子:当公交车上见到小偷扒窃时,要学会不吭声、装作没看见,明哲保身。近年来,社会上缕缕出现的“集体冷漠”现象,纵容了歪风斜气的增长。当正义的底线正面临崩溃时,我们更呼吁要坚守正义的底线!
当老师对孩子罚错重抄100遍时,父亲却说“那就别写了,用那时间出去玩儿也比做这无用功强。”这种爱不是溺爱,而是对孩子身体的爱惜,对变相体罚学生的教育方式的抵制,对孩子而言更是鼓励、引导。而当下,一些老师置学生身心健康于不顾,把学生泡在题山题海、甚至叫学生做大量无谓的机械式的重复作业,磨灭的是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作为农村考出来的一名大学生,在父亲的感召下放下架子一起卖烧烤,自愿去给本来就不富有的父亲帮工。当父亲过意不去时,作者却说摆小摊“这既是一个男人对家庭的责任,也是诚信为本的‘做人训练营’ ”,认为劳动是天底下最光荣的事,劳动者是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人。多么可贵的精神。而相比之下,大学校园个别骄奢淫逸、好逸恶劳的新生代 “不认农村爹妈”,甚至认为勤苦劳动是一种耻辱,更不用说去给父母帮工。正因为卖烧烤、摆小摊的亲身经历,作者体味了生活的艰辛、体会了群众的疾苦,懂得了劳动的快乐,懂得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勤奋工作、严格要求、努力改变自我。
“父亲”教给孩子的更多是勤劳、智慧、正义。当小混混们当着父亲的面凌辱自己的孩子时,刚强的父亲怒气冲天,因正当防卫不当而酿成人命案。这正是父爱的本能之所在。
尽管《别惹我父亲》是个悲剧,但通篇文章没有矫饰、没有华丽的词藻,全是来自真实生活的体验和发自内心的感受。读着此文就象聆听着天籁的声音,真真切切地展示了一位社会最底层民众对正义的坚守,而这种坚定,正是当今社会所最缺乏的。文中反映的不良的社会治安与父亲的刚烈性格,恰到好处的作了铺垫和映衬,不露声色地展示了现实,勾画本文的社会背景。这不失为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
(作者曾鑫波的地址: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邮编:423037)

曾鑫波 发表于 2011-6-22 19:57:07

说实话。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文学创作的我,一开始是用一种挑剔的眼光去读作品的。但是读完后,被文章背后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感动。我知道,这是来自“父亲”人格魅力的感动,来自对坚守正义的感动。

曾鑫波 发表于 2011-6-22 20:22:40

Re:《我爱我家》创作大赛我和孪生姐姐的第一次合影

我和孪生姐姐的第一次合影
在我的抽屉里,有张我和孪生姐姐平生第一次的合影,只可惜因时间太久,照片表面已出现灰粉,分辨不清图象了。照片虽残缺不全,岁月也褪了颜色,但我依然珍藏着这张老照片,因为它总是让我回忆起童年的美好事情!
  小时候,家乡很穷。记得有一天,我们村来了一位照相的叔叔。他脖子上挂着一个黑乎乎的东西,边走边喊道:“照相啰!照相啰!”当时,乡亲们口袋里哪有多余的闲钱,也没人去理会照相叔叔。只有我和孪生姐姐觉得他脖子上那个黑乎乎的东西很新奇,于是,我俩就尾随着他,在他后面转悠,想看个究竟。转了大半个晌午,那人嗓门都喊破了,也没人照相。我和姐姐也有点闷了。终于,他停在了一口井旁边,要喝水小歇会。这时,他注意到了我们姐俩。那叔叔逗我们玩,和我们闲聊,并告诉我们那个黑乎乎的东西就是照相机……
  这就是照相机?我原本以为,凡是名字带“机”的东西都很大,搬都搬不动,可这个机器却是这么一点儿大,能照得下人吗?我和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拉着叔叔就直往家里跑。母亲见我们带回来一位挂相机的陌生的叔叔,就看出了我们的心思,问道:“你俩准又在出鬼点子,想照相吗?”“嗯!这位叔叔好可怜,今天他叫喊了一上午都没人来拍照。”我点了点头说,随后就纠缠起母亲来。
  “那就要这位叔叔给你们照一张吧。过一阵子寄给你爸。”想不到平时对于生活无关紧要的东西能省就省的母亲,居然答应得这么爽快。
  我一听,甭提多高兴了。我还从来不知道照相是啥滋味呢。母亲先帮我俩梳了梳头发,给我扎上了用红头巾折的大红花,接着找出了我和姐早就想要穿的新棉袄。我俩傻呵呵就开始听从照相叔叔的安排了。“来,站到这儿。”那叔叔把我和姐抱到不远处的光亮处,“别动,站好。”叔叔指挥着。
  我突然想起了一样好东西,跑到叔叔身边:“好叔叔等我一小会儿。”不等他回答,就直冲屋里,跑到大床旁,掀开床单,半蹲着,使劲往外拽那个盛鞋的箱子,“哎呀,我的红凉鞋呢?”那是我爸爸一年前给我买的,通红通红的,可好看哪!我翻腾着,终于找到了。鞋面上有一层灰,我怜惜地吹了吹,费了好大劲才把鞋穿好扣上,脚都有点胀痛了,但还是兴冲冲地跑出了门。“哎呀,你怎么穿凉鞋,不冷么?”母亲眼挺尖,一出门就喊。
  “这是我最好的鞋,我要穿我最好的鞋照相。”我一边说着,一边还顺手在路旁摘了一朵叫不出名的野花,站在了姐的旁边,向叔叔摆了一个微笑的姿势,说道:“好了,照吧!”
  叔叔继续逗我们:“别动,笑笑,好,往这儿看,好,好,别动。”咦,叔叔的一只眼睛怎么不见了,我疑惑地偏着头想着。“咔嚓”那叔叔站直了身子,向我们招手示意到:“好了,照好了。”
  “照好了?我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我正纳闷时,母亲突然说道:“鑫波,你的鞋穿错脚了。”我这才发现鞋“错位”了,母亲也真是,咋不早说。
  没多久,相片就洗好了,照片上的我,脑袋歪着,眼睛傻乎乎地看着前方,姐倒是笑得挺自在,透着一种聪颖的美丽。照片上最显眼的就是我那双与棉袄极不协调的“错位”凉鞋……
  多少年过去了,岁月的潮汐已隐没了我童年的身影,所有的昨日都浓缩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挤在人群中的我,偶尔被无奈与虚妄绊住时,惟有这张照片会给我带来一个会心的微笑,童年温馨的乡村记忆已构成为了我生命的原动力。于是在一个心绪平静的黄昏,我用文字把这段事、这段情真实的记录下来,并邀上孪生姐姐到矿区合影一张。虽然我们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模样,甚至已经找不到曾经的痕迹,但总算是抓住了“青春的尾巴”。□
作者单位: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杨雪梅 发表于 2011-6-24 15:13:42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我爱我家》创作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