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砖缝无尘土沙粒”形式主义
原标题:少些“砖缝无尘土沙粒”形式主义近日,辽宁锦州,一位女干部布置卫生工作,相关视频引发争议。视频中,女干部要求下属打扫时,要做到每块砖缝中都没有尘土和沙粒,还亲自示范怎么扫。9月4日,锦州市古塔区城管局工作人员称,该女子是古塔区政府的干部。截至发稿前,古塔区政府电话仍无人接听。(9月5日 央视网)
按照此位区政府女干部的要求,卫生工作必定要完美无瑕才算。事实上,再干净的街道,只要有行人的走动,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灰尘和沙粒,一切又要从头开始,如此折腾岂不是白白浪费了精力和时间,只会让下属心生厌倦,让群众误认为是作秀。
其实,女干部组织下属打扫街道卫生,维护干净的城市人居环境,做到一线服务市民,即使对下属工作要求严格点,也可以理解。但是一律以“砖缝无尘土沙粒”为金标准,如此的“一刀切”,已经超越了严格和追求完美的界限。如此苛刻,最终只会沦为形式主义。
无论是干部安排下属,还是对区政府机关干部志愿者的高要求,只要符合上级的卫生要求,街头无白色垃圾、无“牛皮癣”等就“OK”了。倘若不问青红皂白,都以砖缝无尘土沙粒为下属或机关志愿者头上套上“圈”,不仅仅是道德绑架,更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工作负担,在效果和效率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这样的志愿活动还会坚持多久?
在现实工作中,诸如街头砖缝无尘土沙拉这样的形式主义确实存在。个别干部作决策或安排部署工作,往往不结合基层的实际情况,一旦上级的指令下来,他们不是心平气和地沉下心来,选择调研和探讨,深入了解措施是否有操作性和可行性,而是人为地选择层层加码。虽然下属们拼尽全力,依然难以达到他们的要求,自然自信心备受打击。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下属们还会一如既往的支持他们的工作,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砖缝无尘土沙粒不现实,工作不能毫无底线。不妨少些“砖缝无尘土沙粒”的形式主义,多些实实在在的利民工作举措。只有让下属们多些时间和精力深入一线调研,找到影响民生发展的实际问题,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用心用情解决基层的急难愁盼问题,这远比在街头琢磨砖缝无尘土沙粒更加有意义。(胡喜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