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诈治理见成效,打防结合不松懈
原标题:电诈治理见成效,打防结合不松懈国新办10月24日就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公安部副部长王志忠在发布会上透露,今年8月以来,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案数、造成财产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24%和20.5%。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发案多、影响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新型违法犯罪。几乎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有人民群众财产受损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血泪。曾经有报道披露,我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一度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全国接到诈骗信息的人数高达4.38亿,相当于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受到诈骗信息的“骚扰”,可见电信网络诈骗危害之烈。
何时能够铲除电信网络诈骗这一毒瘤?毫无疑问,这是公众的热烈盼望。
现在,公安部披露的最新数据强化了人们的信心。
尽管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整体形势依然严峻,但相较于以往每年案发数快速增长的事实,现在“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案数、造成财产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24%和20.5%”,类似数据说明,有关部门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和治理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如果说随着国内打击力度加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境外化可能会让人担心治理的效果,但同样也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云南多地公安机关的不懈努力下,已有4666名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移交我方,其中包括网上在逃人员205名……
不能不说,在凌厉的攻势面前,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已经被遏制住了。事实也证明,只要按照中央政法委的有关部署,坚持依法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就能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于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首部专门聚焦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领域的法律,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立足于从人员链、信息链、技术链、资金链等进行全链条治理,从前端宣传预防、中端监测处置、后端惩治进行全流程治理,为预防、遏制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提供了立法基础。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离不开协同治理。这种协同包括国内不同部门的联动,如最高检、公安部就建立完善了常态化的重大案件挂牌督办机制,先后挂牌督办两批8起特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督办情况,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协同也包括国际合作。针对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产业上游窝点、藏匿于境外的幕后组织者等关键环节,我国与他国的国际执法合作富有成效,这些行动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息:境外不是电信网络诈骗打击盲区,也不是诈骗分子可以横行的法外之地。
当然,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估诈骗分子和犯罪集团的能量。
上海市检察机关一份最新通报显示,目前电信网络犯罪又有“升级”的态势,具体表现为:黑灰产业链伴生新业态升级,犯罪手法不断迭代更新;电信网络犯罪与“互联网+”融合升级,隐蔽性更强;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增强,打击难度增大;电信网络犯罪与公民个人信息紧密相连,数据安全问题凸显。
麻痹大意会铸成大错。事实上,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和人性的弱点作斗争。一方面,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一种可防性犯罪,既然如此,治理似乎不能算是太难;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其中牵涉到人性的某些弱点,要想将电信网络诈骗这颗毒瘤像做手术一般从社会躯体上彻底割除,也充满了挑战。
无论如何,强力反诈的同时,还要做好防诈的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构建全民反诈格局,促进人民群众识骗防骗意识能力提升,始终是解决电信网络诈骗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动员的力量很多,能够发力的领域同样不少。(南方都市报社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