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兄弟逐梦的165个日夜
11个兄弟逐梦的165个日夜——记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集输工技能竞赛班
◎张岩
【班组简介】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技能竞赛班共有11人,其中队员6人,副队长4人,队长1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7岁。主要在冀东油田公司一线集输场站负责油气水处理、运输、储存工作。该班组是为参加全国行业中国石油第二届职业技能竞赛集输工竞赛选拔出来的备赛选手专门成立的班组。
8月26日,全国行业中国石油第二届职业技能竞赛集输工竞赛的颁奖典礼上,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集输工技能竞赛班的队员们手握证书、亲吻奖牌,台下一片热烈欢呼。经过为期5个月的封闭集训,他们最终荣获个人赛一金、一银、二铜,团队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我们不仅赛出了水平,更赛出了团队的风采。”比赛结束后,队长尹子谦和队员们相拥庆祝。尹子谦向笔者介绍说,他们是今年2月底才组建起来的新班组,团队成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多轮次优选出来的年轻人,从3月14日开始集训到比赛完成,他们一起度过了165个日夜。在这165个日夜里,他们不仅是相互促进、一起备战的好战友,更成了感情深厚的好兄弟。
【班组精神】
让每一滴汗水不白流。
“魔鬼”训练,练出“兄弟”情
“一二一、一二一……”每天清晨5时20分,在唐山曹妃甸的培训基地,都会准时响起嘹亮的口号,队长尹子谦带领队员跑步、训练体能。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尹子谦总喜欢这样鼓励团队成员。他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和比赛要求,制定了完善的理论和技能训练方案,还安排了详细严格的作息时间。尹子谦说:“我们要在休息好的前提下,必须保持早5时至晚23时的18个小时‘在线’。”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式走上赛场之前,为了让队员们的每个细节更标准、每项操作更完美,每天就是一个字——“练”!从日出到日落,从睁眼到休息,18个小时,每一个人不光要体力在线,脑力也要在线,众人戏称为“魔鬼”训练。
【班长自述】
队长尹子谦:“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团队赛不仅考验人的心理素质,更考验队友间的默契。我们团队里面有弱者、有强者,弱者需要让自己变强,强者需要帮助弱者变强,团队才能更强。如“木桶原理”一样,短板加长了,装的水才会更多,每一个人才会成长。
“你这次变频器参数调整节点的成绩不理想,一定要脚稳、手稳、心稳,不能受到旁人的影响,比赛的时候周边都是监考人员,你怎么办?”副队长李斌不厌其烦地提醒郑宏博。这已经是郑宏博对自己当日实操训练的第6次复盘了,他的红色工服已经被汗水浸透,紧紧地贴在后背上。
为了确保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团队结合比赛项目实际,采取“一对一”强化训练,每人每天每个项目要训练5次以上。郑宏博心理素质较差、胡向涛体力较差、胡晓磊技能经验不足……在几个队长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每一个队员每一次训练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组员议论】
组员胡向涛:我们虽然在一起时间不长,但就像一家人一样。吃住同行,有太阳一起晒,有雨一起淋,生病的时候互相照顾,进步的路上互相勉励。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战友、伙伴、家人。这5个月集训的温馨记忆是一生都挥之不去的。
“衣服基本没干过,工鞋像在水里泡过一样。”队长尹子谦心疼地说。他知道队员们的辛苦,但不能放松。“我必须收起恻隐之心,严师出高徒,溺爱毁一生。”尹子谦说着,默默地低下了头。
“队长,你看我的手,刚才还没事儿呢,被扳手打了一下突然就肿起来了。”队员高上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怎么回事儿?”尹子谦闻声站起,急忙跑过去,认真查看高上肿起来的手掌,眉头紧皱,拽着高上说,“走,换衣服,我带你去医院。”在赶往医院的路上,尹子谦没有太多话,只是心疼地看着高上肿起来的手掌,心里不是滋味。
晚上,从医院回来,高上便发起了高烧。打不起精神的他躺在床上。“你这手肿,咋还能发烧呢,是不是要比赛了,紧张啊?”为了帮助高上分散痛苦和注意力,众人围坐在他旁边,打趣道。
寂静的夜晚,房间的一角始终亮着一盏小台灯,朦胧灯影中,高上始终看到一个个身影轮换着守在他的床前,照顾他,为他测量体温,给他喂水、喂药。
折腾了一晚上,天终于亮了,高上的体温也恢复了正常。他激动地说:“谢谢你们,我的兄弟们。”
【上级评价】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油气集输公司党委书记刘天江:这个团队虽为临时组建,却同经风雨、共见彩虹,没有一滴汗水是白流的,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崭露头角,在竞赛的舞台上绽放风采。同心、同向、同行,是我们公司为之骄傲,为之自豪的温馨团队。
再缩短5分钟,极限挑战不孤单
“我必须集中精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刻苦备战,争取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今年39岁的队员胡向涛说,“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技能竞赛了,错过就没有机会了。”
胡向涛作为这个团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速度、耐力、体力明显不如其他队员,别人15分钟能完成的项目,他需要20分钟。
“没事儿,涛哥,我陪你练力量。”年龄最小的胡晓磊拍着胡向涛的肩膀为他打气,还像献宝一般拎来两大桶矿泉水,神秘地说,“我在家就用这个练肌肉,你看!”说着,胡晓磊咧着嘴、卷起袖子,露出自己晒得界限分明的臂膀。
“涛哥,咱们到了运动时间了。”“涛哥,今天再加10个练习。”为了帮助胡向涛挑战自己,超越自己,队员们每天都在睡前督促和陪伴胡向涛完成肌肉训练,从最简单的平板支撑、俯卧撑到专业化的力量练习,兄弟们一天天给胡向涛加任务,胡向涛也一天天练出了成绩。
“我不怕吃苦,因为有他们陪着我,一点儿不孤单。”胡向涛告诉笔者,经过2个月的苦练,他更换流量计项目操作时间从最初的20分钟缩短至15分以内。
“面对问题,敢于挑战,不拖后腿。”这是副队长李斌的口头禅,也是这个团队的口头禅。
队员们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冲刺训练中,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每一个人都精益求精、争分夺秒,每天都在刷新着自己的新纪录。
炽热的骄阳、闪烁的繁星、瓢泼的大雨都见证了这一群不服输的人。他们虽然角色不同,但心中的信念却是一致的,一定要给自己一个交代,一定要让团队的风采展现在竞赛场上。
嘴上唠叨不停,心中牵挂不断
“我确实想家了……”这是比赛出发的前一天,也是胡晓磊最后一次回家探望,只有半天时间,收拾好换洗衣物,与家人简单吃了顿晚饭,他就要在落日前赶回训练基地。
临行前,胡晓磊抱着自己的小儿子,捏捏儿子肉肉的脸蛋儿,笑着说:“你是不是又长胖了?”
“爸爸,你是不是又瘦了?”儿子反问道。
胡晓磊心中一酸,摸着儿子的头,笑着说:“爸爸是长肌肉了!”
“说不难过是假的,有时候也在想,这么辛苦地训练到底是为了啥?”胡晓磊苦笑着说。自从来到训练基地后,每隔6个星期,队员们只有24小时的回家探亲时间。比赛前,为了确保队员们不分心、不分神,队里规定每个人回家的团聚时间减少到了半天。在基地训练的148天,只有79个小时给了家庭。可能是与小家分别的忧伤,再加上备赛的压力,让胡晓磊的情绪爆发了,回想起这半年的经历,他忍不住跟队长发起了牢骚。
“既然选择了开始,就不要问当初为什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临阵脱逃是逃兵,心理的不稳定、逃避也是逃兵。”队长尹子谦拍着胡晓磊的肩膀,开导他,给他打气。“比赛拿冠军固然重要,但比冠军更重要的是我们收获了精益求精、敢想敢拼的工匠精神。再说,不回家的又不是你一个人,我们也不回啊。”尹子谦笑着说。
每天集训,从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到体能提升、心理疏导,几个队长都需要做完备的参赛准备。他们需要全身心投入,与队员们并肩作战。
“捧出一颗心,献出全部情,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这是队长们的心里话,他们也是这样做的。队员们谁的饭吃得少,他们要“唠叨”,谁的动作不规范,他们也要“唠叨”,把“唠叨”的标签贴在自己的“脑门”上,也贴进了队员们的心里。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11个兄弟用165个日夜的辛苦付出,终于捧回了骄人的成绩。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队员们说,比赛结束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回归日常岗位后,他们将把“工匠精神”书写在平凡岗位上,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图片1:班组全家福
图片2:6名参赛队员赛前合影
图片3:比赛现场
图片4:队员们在开展团队项目日常训练
图片5:比赛前队员们一起加油鼓劲儿
学习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