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上热搜”敲响技术安全警钟
原标题:“崩上热搜”敲响技术安全警钟近日来,“滴滴崩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9日,滴滴再次面向公众道歉,初步确定事故的起因是底层系统软件发生故障,并非网传的“遭受攻击”,并对补偿事宜作出承诺。
半个月时间内,从阿里云到滴滴,两家头部互联网企业先后出现问题,再往前追溯,“电信断网”“微信支付异常”仍令人记忆犹新。出现严重的技术漏洞,对于企业而言是重大损失,也会直接影响公众正常生活,带来信息安全上的风险隐患。
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平时生活中越便捷、公众越熟悉的领域,一旦发生故障,损失反而更为严重。曾经“线上派单,扫码骑行,大街小巷,即刻出发”,如今却是“定位异常,关锁失败,你我近在咫尺,却无法双向奔赴”。不可否认,这些互联网平台正全方位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线上支付、内容存储亦是同理。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数据要素更多参与到生产和生活之中,形成用户黏性和路径依赖后,一旦关键环节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针尖大的窟窿漏过斗大的风。”滴滴面临的风险被其定性为“底层系统故障”,或许源于一个小小的失误或是bug,却能沿着网络迅速扩散,波及到众多用户,并且引发小到“上班迟到,回家困难”,大到“资金挤兑、交通安全”等系列次生问题。这提醒平台必须练好“技术安全”这门基本功,在基础安全保障上加大投入。
想起一年前,滴滴曾经因为违反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被中央网信办处以人民币80.26亿元罚款,更加令人后怕。都说“体量越大,责任越大”,但一些“庞然大物”手握海量用户数据,却屡屡在信息安全、技术安全上栽跟头。我们不禁要问:它们对得起消费者的托付和信任吗?
频频爆出的崩溃风波,近12个小时的服务空白也在不断敲响警钟。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风险,应由政府和企业联手把好“安全关”,鼓励更多力量参与其中。(默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