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同仁”精准浇灌“民企之田”
原标题:“一视同仁”精准浇灌“民企之田”“引导金融机构树立‘一视同仁’理念,持续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与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八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出台25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具体举措。
金融如水,理应滋润实业、浇灌经济。但浇灌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及时不精准等问题。当前,民营企业仍面临首贷难、长期贷款难、低息贷款难,融资依旧是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高山”。此前,工信部调查报告显示,有33%的中型企业、39%的小型企业和41%的微型企业融资得不到满足。
当前经济仍处于复苏阶段,重视民企、支持民企、服务民企,是推动经济复苏的关键。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特别是解决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对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引导金融机构树立“一视同仁”理念,持续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与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
此次《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提出“一视同仁”值得关注。一方面,说明对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视,希望金融机构更好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把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职能、重要工作、重要责任;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表明,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还存在没有“一碗水端平”现象。
如何更好地做到“一视同仁”?
从金融机构角度看,需要创新更多手法、步法和打法。民营企业单个体量小、但整体数量大,往往是以产业链供应链集群形式存在的。由于上下游账期周转等问题,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很多时候并非存在经营问题,而是卡在资金周转上。针对这一现实问题,金融机构不妨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支持供应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订单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此外,数字技术发展为金融业提升服务质效提供了有效支撑,金融机构应深入了解民营企业金融需求,积极回应民营企业关切和诉求,做好银企融资对接,以数字金融解决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信息透明度低等问题,为民营企业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强民营企业在融资中的实际获得感。
从监管部门角度看,需要为金融机构设定服务民营企业的明确目标,倒逼金融机构将更多金融资源向民营企业倾斜。明确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目标和重点,通过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相关业务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等,加大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全面梳理绩效考核、业务授权、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政策安排,优化服务民营企业激励机制,提升贷款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合理提高民营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贷款尽职免责机制,充分保护基层展业人员积极性。
从政府部门角度看,需要优化融资配套政策,增强民营经济金融承载力。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缺数据、缺征信、缺担保等“三缺”现象。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银行、政府各方责任共担和损失分担机制。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体系尤其是民营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建立民营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减少民营企业“三缺”对融资的影响。安徽一手抓担保增信,一手抓风险补偿。9月末,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2831亿元、居全国前列。在去年建立2亿元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基础上,年初统筹13亿元财政资金,设立普惠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引导资金池,已带动新发放贷款近5000亿元。
资金之于民企,犹如水之于鱼。如何真正将“金融活水”注入民营经济,离不开“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的施政底色。今年以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陆续出台,无论是8月发布的《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还是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都展示了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心,让民营企业的获得感更足、发展道路更宽,必将促进广大民营企业坚定信心、放开手脚,更好发挥生力军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何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