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
原标题:学会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日前,一只野猪在南京横渡长江的新闻引起不少关注。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改善,南京野猪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郊区的老山、牛首山、无想山,甚至主城区都有野猪出没。
野猪频繁出现在城市的景区、公园、交通干道、居民小区、商场、校园,影响到了市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也对城市安全造成了一定隐患。对于城市和市民来说,如何与包括野猪在内的野生动物和谐相处,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目的无非两个:一是保护动物,一是保护人。或者说,至少要降低人类活动对动物的打扰,以及减少人因遭遇野生动物而无辜蒙受的损失。要做到这两点,一个关键是尽可能让人和野生动物保持一定距离。
对此,城市可以通过优化空间格局,提升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精度。比如,建设湿地、生态区,对人和野生动物进行大体上的“空间隔离”;建设野生动物通道,对城市建筑进行设计改造,用科学手段指引野生动物“下意识”避开人类。已有国内城市提出,“探索开展鸟类友好建筑设计改造指引研究,减少鸟撞等生态事故的发生”。此前,深圳在大楼外侧贴波点贴纸,以便迁徙的鸟儿能“看清”玻璃,防止碰撞;还有一些城市在减轻人工夜间光线对动物导航的干扰、城市噪声对动物之间声学交流的阻碍等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当然,这些改造只能降低人与野生动物不期而遇的概率,不可能完全避免。人们仍然需要多学一些“如何对待野生动物”的知识,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保持距离”。比如,在街边、公园遇到野猪,不必惊慌,在野猪未伤人的情况下,离它远点即可;如果已经有伤人、侵扰居民生活的紧急情况,市民可以报警,或拨打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电话。这些年来,大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有所提升,但仍有一些举动容易“好心办坏事”,特别是贸然给野生动物喂食,用专业人士的话说,“以为给这些动物喂食是保护它,实际上是害了它”。
尽量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这不仅是为了保护动物,也是为了保护人自己。但有些时候,比如野猪毁坏庄稼、破坏设施,甚至造成人身伤害。这就需要城市从制度、管理等多方面创新办法,探寻保护野生动物与保障群众利益的结合点。
在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本土物种保育区,指示牌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如何与其他的生命共同生活在这同一个环境之中,是我们很少思考但应该思考的问题”。当前,城市正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空间,对“绿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修正城市设计、唤醒公共意识,减轻城市空间、建筑结构和人类生活对野生动物的伤害,使城市不仅对人类友好,也对更多野生动物友好——学会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这是城市与人都需要不断更新的一门科学课。(吴云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