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农产品直播电商宣传“信口开河”
原标题:别让农产品直播电商宣传“信口开河”12月18日,消费者网(www.bjxf315.com)联合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发布农产品直播电商消费舆情分析报告(2023)。报告显示,农产品直播电商消费舆情中,“虚假宣传”问题最严重,占比超过半数,其中,部分直播间在售卖农产品时故意夸大或捏造产品的特性或功效,通过虚假宣传达到吸引关注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繁荣发展,我国催生了众多新业态,由传统电商平台购物转向直播间购物已经成为网络消费新趋势。在国家政策的倾斜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部分农村地区积极尝试并全面采用以电商直播带货为代表的新业态销售方式。这些创新的销售方式已成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农民创收增收、激发农村消费新动能的重要途径。
然而,值得有关方面引起重视的是,农村直播电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主播虚假夸大宣传、销售质量不合格产品、售后服务跟不上等行业乱象逐步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挫伤了农户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农产品直播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
农产品电商直播虚假宣传问题主要表现在:主播虚假助农,通过编造农民悲惨故事,或是塑造农村、偏远地区淳朴形象进行炒作,赚取流量,再将低价收购的农产品高价销售,以获得利益;在售卖农产品时,故意夸大或捏造产品的功效进行虚假宣传,以达到吸睛的目的。
消费者收到的商品货不对板,直播间虚构商品产地、商品特点等信息,宣称“野生”“大凉山特产”等,实际为养殖、人工产品,或是发货地与宣传不符等。
除此之外,在质量、价格、违反常识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以次充好、缺斤短两、低价误导及售后服务差、退换货难,甚至有主播或商家客服“出口成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约甚至阻碍了农村电商更好更快地发展。
对农产品直播电商形形色色的虚假宣传,有关各方须合力整治,别让其“信口开河”。各地政府部门及商家需注意平台差异和自身特色品类,做好“平台-地区-品类”相匹配的选品策略,更好助力农产品销售推广;各地政府及商户应综合考虑平台、地区、品类特色,在选品策略上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方法,精准把握消费需求,实现供给侧商品和需求侧消费者的最佳匹配,既帮农户把农产品推销出去,又让消费者选择到自己想要购买的农产品,真正推动农村电商更好更快发展。
在农产品直播电商消费过程中,消费者要充分了解农产品的特点,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既不盲目相信商家的营销宣传,也不要抱有超出农产品自身特点的过高要求。同时,要提升维权意识,如果遇到权益受损问题,除了与商家协商解决之外,还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投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申请仲裁或到法院起诉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周志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