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容涉企违规信息破坏营商环境
原标题:岂容涉企违规信息破坏营商环境据新华社报道,国家网信办近日公开曝光一批破坏营商网络环境的典型案例,严肃查处一批侵犯企业、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于发布不实信息、谋取非法利益的账号依法关闭,释放了坚定为企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信号。
网络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快速崛起,一些不法分子动起了歪脑筋,把牟利之手伸向企业,以网络“黑稿”为工具,散布虚假信息、进行蓄意攻击。据报道,这些账号文章披着“监督”“测评”的伪装,表面上中立客观,实则充满恶意,为后续“商业合作”或索取公关费用做铺垫。对于那些没有支付所谓“好处费”或者“保护费”的企业,他们会恶意造谣抹黑其名下的产品和业务。这种行为与敲诈勒索别无二致,既让无辜“躺枪”的企业不堪其扰,也严重破坏营商环境。
清朗的网络空间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黑稿”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在舆论场上兴风作浪,影响极其恶劣,不仅破坏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影响市场秩序,挫伤经济恢复的信心和预期,更涉嫌违反相关法律。刑法明确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电话等方法,散布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处行政拘留并处罚款。
面对网络“黑稿”暗潮,监管部门要重拳出击,适时开展集中专项治理,对网上破坏营商环境的突出行为依法惩处,该揭露的揭露、该处理的处理、该辟谣的辟谣,让企业免于伤害。同时,要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应对新型网络攻击手段和破坏行为。此外,企业应加强舆情监控和危机公关能力,增强应对网络攻击的能力,迅速澄清不实信息,守住自身声誉底线。
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无论是自媒体、网络大V还是社交媒体平台,都应该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积极传播正能量,保护广大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企业很难在无端指责、肆意中伤的暴风雨中专心抓生产谋发展,消费者难以在谣言遍布、泥沙俱下的环境里作出理性选择。向违法者“亮剑”,既是为企业发展“撑腰”,也是为消费者权益“护航”。塑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各方形成合力,就能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孔德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