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c188@sohu.com 发表于 2024-1-3 11:27:41

衣架上的旧毛巾

衣架上的旧毛巾周玉成/文衣架上晾晒着一条旧毛巾,表面已经皱皱麻麻,上面毛绒也已腿尽,但还可以吸水。那条毛巾是师傅的,我已经劝他多少次,扔掉算了,换条新的用。可是他就是固执,从来不听。师傅跟我讲,这东西意义非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从老家坐着火车到徐州买的,一直留着就是为了纪念在煤矿工作的这段经历。中专毕业后,他分配到煤矿,担任井下掘进头技术员。每天下井到迎头,都要经过一段很远的巷道。井下温度很高,为了方便,他就在胳膊上缠一条毛巾,走一段路就擦擦脸、消消汗。可即便是这样,他和工友们还是感到闷热难耐。好几个技术员都受不了这样的艰苦环境,“吓”得离开了煤矿。可他还是一如既往坚守岗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奋战在掘进一线。师傅说,他很感激这条毛巾,因为它,他曾经死里逃生,躲过一次劫难。那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干燥,煤矿井下煤尘异常活跃,师傅所在的掘进头突遇煤尘爆炸。那天,师傅一行八人在迎头施工,突然感觉温度骤升,胸口压抑。师傅顿感大事不妙,喊着大伙:“快跑!”。和工友一起迅速转移到远处一个刚打好的硐室躲避,并赶紧打开随身携带的自救器,关闭矿灯。随后,只见一道强烈的冲击波和火球袭来,被一道道防爆水袋阻挡下来。当时整个巷道瞬时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空气浑浊,煤尘在四周飞舞。当时见到那种情形,他们几个人心里十分害怕,魂都吓飞了,屏息敛声,等待救援。大约时间过了四十分钟,呼吸干燥得受不了,自救器的氧气也已经基本耗尽,人就快窒息了。学过应急知识的师傅急中生智,带头用随身带的水倒在毛巾上,捂住鼻子和嘴。同时用手势指挥大伙学着他做,静等花开。不一会儿,矿山救护队员到了,将师傅几个人进行紧急护理后,以最快速度运送上井。“我们得救了,活着了”。升井那一刻,他们相拥而泣。事后,师傅经常感慨,如果当初没有毛巾,他们一帮兄弟恐怕早已不在人世。毛巾成了师傅的“生死之交”,过了四十多年都没有舍得扔掉。在我看来,师傅舍不得扔掉的并不毛巾本身,而是对事物和生命的回忆。
(作者单位:徐矿集团新安煤业原政研会副会长、党群工作部部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衣架上的旧毛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