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1-7-16 10:55:03

(古物)文物惠民之路咋能越走越远

http://photocdn.sohu.com/20110707/Img312654874.jpg  游客可现场观摩考古发掘 http://photocdn.sohu.com/20110707/Img312654875.jpg
  大唐西市(资料图片)

  当人们徜徉在博物馆中,感受来自千年的历史文化气息;当昔日脏乱不堪,被称作“害城”的大遗址变身魅力四射的遗址公园;当一群群稚气未脱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尽情吮吸文化遗产的琼浆……

  文物事业已然超出了传统的范畴,超越了专家的研究,而在更大层面上成为一场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面对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文化盛宴”和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可喜成果,如何将这项文化遗产保护的民心工程、民意工程、民生工程做得更好,使文物惠民之路能够越走越远?成为当下急需破解的课题。从“看热闹”到“品文化” “免费”,在这个如火如荼的消费时代,实在是很诱人的。然而,“负作用”接踵而至。乱扔杂物、果皮纸屑、儿童随地便溺、成人吐痰;一些游客对文物的态度就跟超市里买东西一样,喜欢东摸摸西摸摸,尤其是明清家具馆,个别的还喜欢抱着雕塑、木雕、家具来一张合影;还有一些住在博物馆周围的居民,每天来博物馆其实就是为了吹空调……“观众素质的良莠不齐,馆藏物品受损等等,都绝非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反悔"的理由。”震旦艺术博物馆馆长张临生认为,博物馆本身就是提升公民素养和涵养的有效手段,相信并尊重观众,观众自然也会尊重文物。“放下高雅殿堂的身段,让死的文物"活"起来,成为青少年公共社会教育的重要场地。”陕西历史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朱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为了满足免费开放后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参观需求,他们的讲解词有3个不同的版本,分别针对儿童、青少年与成年人,并构建了一个由志愿者、大学生、正式在编员工与专家组成的“金字塔”型讲解员队伍。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已经演变为一所综合型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学费是免费的、课堂是生动的、气氛是活跃的、知识是无穷的。在这里没有毕业生,走进博物馆的人都成为了终身学子。

  今年,我省博物馆免费开放已走过了三个春秋。不论是休闲还是品文化,博物馆已然成为城市的文化坐标。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垂髫小孩,博物馆成了他们对话历史的“精神家园”。民办博物馆也要免费开放

  发展民营私人博物馆是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国家层面看,政策之门正在打开。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对《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解读时表示:“国家将支持民办博物馆免费开放。”

  单霁翔说,“十二五”时期,中国将进一步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继续把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件大事办好办实。2008年起,我国博物馆、纪念馆开始逐步免费开放。截至2010年,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总数1893个,古建筑、遗址类博物馆目前尚未实现免费开放。按照《规划》,我国将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机制,将国有行业类博物馆以及符合条件的民办博物馆纳入国家政策支持的免费开放范围。建立博物馆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监管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开展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的评估和考核。

  在国外,民办博物馆大多有政府和各种基金的扶植,还有相当数量的社会捐赠。但在国内,民办博物馆存在着准入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健全、管理运行不规范等问题,运营也大都举步维艰。“陕西省从1994年第一个民办博物馆三泰自然博物馆诞生到今天22座民办博物馆的规模,只用了17年的时间,就是这一成果的体现。然而,和民办博物馆蓬勃发展形势相伴的一个问题很快浮现出来,成为民办博物馆事业的热心者为之纠结、民办博物馆事业研究者为之纠结、且大有成为民办博物馆事业发展瓶颈的问题,这就是民办博物馆如何获得后续经费支持的问题。”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张礼智称,虽然现有的民办博物馆普遍与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存在着很大差距,但发展潜力不可低估,它将成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让历史的东西“活”起来

  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少了门票收入的场馆如何突破资金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为博物馆带来了新的机遇。“文物资源的完整性、丰富性、至高性特点,使陕西成为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文物大省。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和资本。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陕西历史文化优势中所蕴藏的巨大价值,不断加大研究、保护、利用的力度,让地下的东西走上来,让书本上的东西走出来,让历史的东西"活"起来,使之在提高陕西文化品位、构建和谐社会和发展文化产业中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作为省文物局长,赵荣对陕西的财富以及它们将发挥的作用充满了信心。

  我省依靠得天独厚的文物文化资源开发相关创意产品,将成为陕西经济的新增长点。去年10月30日,陕西省博物馆学会相关文化产业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这也是全国首个博物馆学会相关文化产业机构。该机构由39家省、市文博单位及企业组成,会员47人,全力发展相关文化产业,规范文物复仿生产,开拓文物创意产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介绍,“十一五”期间,全省文物拍卖企业、文物商店、文物复制企业分别发展至10家、24家和74家,整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代表的文物展示单位,已开发出具有鲜明特色文化元素的创意新产品,形成自有文化产品品牌,扩大自身影响力和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为拓宽文物单位自身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积极尝试。 “现场观摩考古”的惠民样本

  6月28日,来自宝鸡市的游客张浩天带着11岁的女儿瑶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汉阳陵博物馆,气势恢宏的汉家陵阙,精美绝伦的出土文物,令人震撼不已,尤其让张浩天和女儿兴奋的是,那一天他们近距离现场观看了帝陵东阙门遗址考古发掘。“考古原来是很神秘的事情,我们都是从电影、书籍上看到,很少有直观的感性认识。考古对公众开放是件有益的事情,可以激发普通百姓对文物考古、文物保护的意识,更加珍惜祖先留下的遗产。”张浩天说,亲眼看到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被一点点展示出来,这种开放形式非常好,让严肃的事情变得很活泼生动还有乐趣,更容易认识和理解。

  除了汉阳陵考古遗址公园提供的这处公众考古观摩现场外,目前,秦陵百戏俑坑正在施工,将在原地修建百戏俑坑博物馆,预计于今年10月1日对外开放,考古人员也将在7月进驻现场全面发掘,游客可在博物馆现场观看考古人员的发掘过程。

  2007年6月9日,中央电视台十套、陕西电视台卫星频道直播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墓群考古发掘现场。此次规格高、时间长、现场感强的考古直播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仅一天时间网上点击韩城就多达21万余次。今年4月8日、9日,央视新闻频道间断性直播西汉张安世家族墓考古现场,再次赚足了人气。

  那么,这种游客现场观摩考古、媒体直播会不会影响考古工作呢?“现场观摩考古、直播考古现场不是为了让人们看稀奇,而是科普教育,是一次文物惠民、服务社会的有益探索。向游客全面展示考古发掘过程,拉近专业考古学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让人们第一时间体验考古、感受考古,解开历史之谜。”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将考古工作全面曝光于人们的眼皮底下,让人们现场感受发掘过程和现场的科技保护情况,也可感受考古发掘过程是否科学。

来源:三秦都市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物)文物惠民之路咋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