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文物惠民的民生答卷
http://photocdn.sohu.com/20110707/Img312654864.jpg 陕西文物系统文化产业亮相第四届西部文博会(资料图片) http://photocdn.sohu.com/20110707/Img312654865.jpg 游客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 (资料图片)从大遗址保护到博物馆免费开放,从文物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到文物旅游为百姓提供了解传统文化的所在……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文物事业已经逐步成为百姓精神大餐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前,省政府调整实施民生工程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省文物局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局长赵荣作为领导小组成员,标志着我省首次将文物工作纳入“民生工程”。文物工作在内的“文化惠民”工程成为“民生工程”的新亮点。免费开放服务不打折 “你看,这个鎏金龙精巧细致,虽不大,但不失大气。那金龙后爪抓紧地面,前爪腾空跃起,身体微微前倾,作腾飞状。”7月2日,家住西安翠华路的市民郝海洋夫妇带着孩子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这是三年来他们第九次走进历史博物馆。郝海洋说,以前不免费开放的时候也曾打算带孩子来看看,但是一家四口的门票钱加起来对于自己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所以就放弃了,现在免费开放了就没有了这层顾虑。
如果说博物馆是提供给人们的精神财富,那么陕西人无疑是无比富有的。“十一五”期间,新建博物馆、纪念馆38座,省内各类博物馆增至178座。数量居全国第一,超过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平均数的一倍。以全省3700万人口平均计算,陕西省大约每22.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也远远高于每60万人口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全国平均水平。
不仅数量多、质量高,陕西的博物馆还慷慨地向每一位希望进入其中的人们敞开了免费的大门。截至今年,陕西免费开放博物馆多达48家,占文物系统管理的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的40%,位居全国前列。“免费开放”搬掉了公众进入博物馆的门槛,但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开门迎客。据省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陕西省列入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纷纷通过对设备、设施的改造,提高观众的可进入性和舒适性,同时延伸为观众服务的领域。“针对随父母来馆参观的儿童,博物馆推出了成语故事动漫片。孩子年龄小,对古文物的理解和兴趣不深,博物馆就以儿童喜欢的动漫形式演绎历史故事和古代文物,对孩子加以形象的引导。另外,博物馆还为个别游客提供了费用低廉、功能齐全的导览机,游客们也可以租用导览机以节省费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成建正介绍说,免费开放是顺应民心的新事物,是一场惠民的文化大餐,深受市民欢迎,我们会努力发挥博物馆功能,为公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日前,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说,现在我国公共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已经达到了98%以上,只有少数还在创造条件,今年内会全部实现免费对公众开放。
陕西省计划于“十二五”末使博物馆数量增加到240座,今年将重点建设10座博物馆,并将逐步免费开放更多博物馆。大遗址保护的亲民情怀
在陕西21000余处古遗址中,仅帝王陵园和贵族墓园遗址就多达18000余处。在“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保护的100项大遗址中,其中陕西省有15处40个大遗址。秦阿房宫遗址范围内有2万农民,秦始皇陵园范围内需搬迁1039个农户、28家企事业单位;汉长安城范围内现有5万农民;唐大明宫遗址核心区则达到了25000住户,约10万人口,以及89家企事业单位……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使大遗址不堪重负!同时,城市发展对土地的渴望,人们对改善生活条件的要求,都让大遗址危机重重。作为文物大省的陕西,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大遗址一度成为束缚地方经济发展的“锁链”,汉长安城甚至被附近百姓称为“害城”。长期生活在遗址区内的百姓,对遗址充满怨恨。
“由于大遗址占地面积大,而且一般都分布于自然条件较好、经济发达的地区,所以长期以来,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那么如何让大遗址保护走向积极的发展式保护?如何让保护与利用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链?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四个结合”是陕西大遗址保护的基本观点,也构成了文物保护与发展的完整生态链。这“四个结合”意味着:大遗址保护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以及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
正是这一理念与方案的提出,使得昔日备受诟病的居民生活不便地区在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中换了一番天地。去年10月1日,占地3.5平方公里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恢弘庄严的丹凤门、高大雄伟的宫墙、坚固壮美的台基,无一不体现着昔日盛唐的辉煌。建成后的公园有三分之二的部分免费对市民开放。
当大遗址保护立足于百姓,它也获得了勃勃的生机。众多的大遗址在民生理念支撑下,通过不同的形式成为文化的亮点: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和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以西安城墙景区和曲江池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投资模式;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
不仅是当地群众生活改善,2010年西安旅游接待量首次突破5000万人次,实现了遗址保护与提升生活质量的良性互动。赵荣动情地说:“大遗址是我们共同的财富,大遗址保护接通了历史的辉煌。我对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充满感谢和敬意。他们理应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理应有更合适的小区住宅,理应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我希望大遗址建设的启动能够使他们有机会得到这一切。” “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我国目前有2000多座博物馆,其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日益凸显,仅文物系统就有1000多个博物馆、纪念馆被列为爱国主义、科普等方面的教育基地。单霁翔、高占祥、魏明伦等41位全国政协委员早在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提交提案,希望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在这一方面,我省率先试水。从2007年开始,省文物局与省教育厅已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全省文物系统的博物馆、纪念馆已向中小学生实行集体预约无限次免费开放。“博物馆现有各类碑刻3500多方,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卓越的书法艺术价值。为了让中小学生更直接地在博物馆内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特地设立文化体验室,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碑林博物馆馆长赵力光表示,碑林文化体验室分为汉字魅力区、书法演变区、拓本制作区、水写临书区、文房四宝区、教学观看区,中小学生在这里可以学习和感受碑石的刻制、拓片的制作、画信的绘制等。除此之外,碑林博物馆还在每年11月1日到次年2月底,在免费参观的基础上,开展国学讲座、国学课堂、吟诵经典等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年4月份,汉阳陵博物馆学习借鉴日本出版界的有关做法,采用未成年人喜爱的漫画形式,编辑出版了《漫游汉阳陵》一书。该书以汉阳陵博物馆形象大使卡通人物“姗姗”带领游客“小美”及其父亲参观汉阳陵为主线索,采用未成年人喜爱的漫画形式以及通俗活泼的语言,重点向游客介绍了汉代历史文化、汉阳陵、汉景帝、汉阳陵出土文物以及汉阳陵重要遗址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方式不但更好地向未成年人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增进未成年人对博物馆的喜爱,而且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未成年人教育的“第二课堂”,吸引未成年人更多地走进博物馆。
据介绍,我省现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0个,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已与500余所各类大中小学校签订了教育基地协议书,每年与中小学和大专院校学生开展各类活动400余次。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
“文化遗产展现了国家和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文化遗产保护是广大民众的共同事业,文化遗产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础。”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以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以及众多珍贵馆藏文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辉煌,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民凝心聚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强调了文化遗产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国家工程,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文化根基。
单霁翔说,强调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就是要解决文化遗产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主人,是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文化遗产保护只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所以,我们应以新的观念对待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把人文关怀、培育情感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民众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依靠者和受益人的理念,着力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对民生问题关注不足、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不够等问题。使人民群众在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上“各得其利”,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努力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民心工程、民意工程、民生工程。
来源:三秦都市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