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年糕
蒸年糕小时候,我最喜欢过新年,最喜欢贪吃母亲的蒸年糕,那黏拽拽、甜丝丝、软溜溜的好吃劲儿,令我回味无穷。年糕不仅是一种吃食,它和馍馍一样,还被当作祭神祭祖的祭品。在大年初一的早上,每个人都会吃一点儿年糕,有年年高升,天天高兴的寓意。很多地方的年糕只是黏糯,我家乡的年糕,不但黏糯,而且暄软。过年蒸年糕,是我母亲的拿手好戏。
一进腊月,母亲便忙碌起来,簸黍子推碾子,碾好黄米拣豇豆,忙中小憩选红枣,开始为蒸年糕做准备。
与此同时,东邻西舍的婶婶大娘们,便不约而同地前来我家串门,闲聊过年蒸年糕的话题,认真聆听母亲的经验体会,提出有关疑问,共同切磋,商量着啥时候淘黄米,啥时候碾黏面,啥时候煮豇豆,啥时候烫米面,如何才能把年糕蒸得有滋有味有特色。
我的母亲心灵手巧,热爱生活,遇事善于观察和揣摩。虽说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但她却熟练地掌握了蒸年糕的技巧,并归纳总结出蒸年糕的关键三部曲。一是淘米碾面要趁鲜。年糕好吃不好吃,关键的一环就是要抢鲜。碾好的黄米面不能久放,时间一长便会发馊,蒸出的年糕就会微苦难吃。二是年糕烫面紧搅拌。烫面是蒸年糕的关键一步,只有用开水烫面搅拌匀,掌握好干湿度数,才能蒸一锅色美味香的好年糕。三是巧洒油水猛火烧。因为黄米面发黏,必须用热水掺和食用油,才能确保蒸年糕不沾不变形。
每每进入腊月,在问好石碾排上号后,母亲便用温水把黄米泡好,捞到簸箕里自然凉干备用。黄米面碾好后,母亲便用小锅把适量豇豆煮到七成熟,然后用柴灶烧一锅开水,把盛黄米面的簸箩抬到锅灶旁,先撒两把白砂糖搅匀后,便用左手拿瓢舀开水泼洒,右手攥紧小擀杖来回搅拌,直到用手握住成团不散为好。
紧接着,母亲便把洗净的红枣、煮好的豇豆掺和进去,再次反复搅拌,直到搅拌出一片大枣状的面疙瘩为好。
在灶台坐上特制的口箅,铺好浸湿的苇叶,用兑好的食用油水细细泼洒一遍后,快速把搅拌的黄米疙瘩面,均匀摊在口箅上约四指厚,再用饭铲抹平拍实,表面零星撒一些红枣点缀。然后坐上芦苇水圈,盖上芦苇锅盖,便开始紧拉风箱大火烧。
母亲告诉我,蒸年糕必须大火猛烧。只有这样,才能热气腾腾催熟年糕,才能确保黏性到位美味诱人。
于是,每逢辞旧迎新蒸年糕,母亲便把平时舍不得烧的玉米轴,用簸箕端来,一把把塞进灶膛,呱嗒呱嗒紧拉风箱,煽动灶膛里的火苗一窜一窜地欢跳喜蹦,催动大锅上的蒸汽撒着欢儿拧劲旋转。
在那没有钟表的岁月,经验丰富的母亲,一看锅盖上的蒸汽旋转,一嗅蒸汽中渐渐飘出年糕的香味,便确定年糕此时已经熟透。
掀开锅盖,浓浓的馨香扑鼻而来。刚出锅的年糕又暄又黏,只见一箅年糕金黄灿灿,点缀着大枣颗颗鲜红,宛若黄金板上镶嵌着闪光的玛瑙,珠联璧合格外耀眼醒目。年糕挨着锅边的那面,都烤成了焦黄酥脆的饹馇,浓郁的焦香扑鼻,是年糕中最好吃的部分。
此时此刻,我像一只馋嘴小猫,盯着飘香的年糕唾液欲滴。
母亲赶紧把菜刀抹上香油,顺边切下一小块让我解馋尝鲜。接着便把一箅子美食,熟练地分切成一块块方形,摆放在食盖上预备着过年。
年糕在箅子上切成长方形、正方形的大方块,一块一块掀到案板上,为了吃着方便,每个大方块又被切成一厘米左右的厚片。晾凉后的年糕硬邦邦的,装到面袋里,放到阴凉处,放半个月二十天也不坏。吃的时候拿出来放箅子上熥一熥,照样又暄又黏又软又香又甜。炸年糕就更好吃了,年糕片在箅子上稍微熥一下,这样炸的时候可以缩短煎炸时间,使炸出来的年糕外面酥脆,里面更加软糯,出锅后撒一点儿白糖,好吃极了。
炒年糕也非常美味,年糕片切成条状,锅里油烧热后,放入年糕条,加入红白糖不停地翻炒。一会儿工夫,年糕条炒透了,变得非常软糯,每个年糕条上都裹了一层浓厚的糖汁,这样炒年糕就能出锅了。炒年糕香甜可口,老少皆宜,即可当菜下酒下饭,又可当饭顶饱耐饥。
年年过年蒸年糕,不但是我国北方世代传承的美好习俗,而且具有年年红火、步步登高的憧憬寓意。
咬一口软嫩香甜的年糕,顿时唇齿留香直沁肺腑,打心眼儿里佩服母亲烹饪技艺娴熟,蒸出年糕果然味道纯正鲜美。
如今,我已由馋嘴小猫,摇身一变已到中年。虽说过年再也吃不到母亲的蒸年糕了,但是,蒸年糕里那浓浓的母亲味道,依然在我心里回味无穷。尤其是那一幕幕过年蒸年糕的美好镜头,依然在我回忆的荧屏上,年年岁岁时常回放。
河北兴泰发电公司 何卫东
地址:邢台市电厂路兴泰发电公司
电话:0319---2091225 邮编:054000
身份证:130503196805150376
手机:1863299533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