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字画)汉裱大师揭秘古字画修复“点金术”
一幅风化破败到几成碎片的古代书画作品,只要经他手修复装裱一番,就会起死回生,重放异彩。他,就是湖北书画界无人不知的“汉裱大师”胡长青。胡长青是汉裱的第三代掌门人,扛起了武汉荣宝斋的大梁。近40年来,他几乎装裱过所有湖北书画名家的作品,如周韶华、关山月、李乃蔚、冷军、樊枫等人的获奖作品。而最让人称绝的就是他修复古字画的手艺。多年来,他修复了大量明清传世字画,如明末王铎书法立轴、清代任伯年花鸟画、寅慎以及近代吴昌硕等大师的作品。那么,这些珍品是如何在大师手中复活的呢?
墙壁和地面都是裱画的裱板——
大师几乎“家徒四壁”
一个大雨的下午,记者走进了胡长青位于北湖路附近的家,吃惊地发现几乎“家徒四壁”——空荡荡的屋里,除了几张桌椅,只有凹凸不平的连白灰都没刷的墙壁。这就是他的工作室。但没想到的是,当胡长青随手从小阁楼上成堆的书画里取出一张时,竟然就是书画大师——被称为清末海派四杰之首的吴昌硕的书法作品,虽然已泛黄断裂成一条条碎片,用手一捏就会成粉末,可若经他亲手修复和装裱,就可点石成金,价值至少可达数十万元。
正因如此,胡长青的阁楼上,才搁满了排队待裱的字画。而之所以“家徒四壁”,是因为墙壁和地面,都成了裱画的裱板,什么装饰都不能有。现在,如果有人找他接活,得等待至少半年以上。“装裱一幅作品,简单的只要几天,难的则要数月。不过无论作品贵重与否,我都当做珍品来对待。”55岁的胡长青脸庞瘦削,留着浅浅的胡须,工作时会戴上近视眼镜,看上去既有手艺人的实诚细致,又兼具大师的智慧和淡然。
胡长青告诉记者两条裱古字画的“铁律”:一是装裱师不能对手上的古字画进行拍照传播,不能进行临摹,以保证真迹不被“盗版”;其次,虽然他精通古字画的鉴别,但在客户面前绝不品评真假,这是基本行规。而修复字画的价格,只是根据难易程度而定,绝非画作珍贵程度。
裱画如同精密手术——
修复后珍品价值千万
经胡长青修复的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明代代表性画家仇英的作品,按照如今的行情来看,至少价值千万元。
那还是12年前的一个夜晚,工作室忽然有客敲门。请进门一看,来人大约60岁,手上随意地拿着一大卷报纸;轻轻地在桌上摊开,报纸里面有一份被宣纸包裹的山水人物画。胡长青一看画作的风格,摸了摸纸质,再找到藏在右下角一个只有小拇指大的葫芦形印章时,顿时明白画的出处:这种被称为穷款的落名方式,正是明代画家仇英的标志性记号。“这画裱一下多少钱?”来者不动声色地问道。“6000元。”来人二话没说,立即同意,谈好拿成品的时间就转身离去。
画作已破碎缺损,纸张严重风化成黄褐色,上面霉斑点点,看来首先得完成揭裱。胡长青把这些残片放进水中漂湿,达到一定程度后再用镊子夹起来,剥落“画芯”。看上去只有1毫米厚薄的画作,其实是由四层宣纸合成,而揭裱要求将最上面薄如蝉翼的一层跟其余三层完整剥离。稍不留神就会戳破画作,而残留一丁点裱纸又会导致裱层起泡脱落,功亏一篑。胡长青就用食指一点点地,像在做一个精密的手术那样,轻轻地搓掉画芯以外的装裱层。
这样一搓就是好几天,手指搓黄了,指尖也搓平了。待全部结束后,还要进行严丝合缝的残纹对接。那枚小小的不起眼的印章,是作品最值钱的部分,连几毫米的损失都不能有。
做完这一切后,就要将画芯用糨糊拓在新材质上,进行“合色”,即将古画破残的部分“修旧如旧”,调制出与画作一样的色块填充于空白之处。看上去不复杂的色彩,里面可能含有二三十种颜料。他上一道色,再放干比较,然后再上色,来回要干湿几十次,才会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你可能想不到,有时候烟灰也是添加剂之一,会调制出一种特殊的烟熏风格。”胡长青边回忆这些,边笑着用手弹了弹手上的香烟。
半年后,这幅仇英的山水人物图终于如期装裱完工。当客户拿到作品时,惊讶得连连称赞。后来,这位商人跟胡长青成了朋友,将他收藏的几乎所有字画都送过来翻新。
“仕女图”上脸庞发黑——
烧酒“火攻”回复白皙
有一次,一幅清代人物画家费晓楼的仕女图送到了胡长青面前。画中,仕女本来白皙的面庞,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变黑。如何起死回生?众人都捏着一把汗。
但胡长青不慌不忙,找到一块棉绒把仕女的脸围起来,然后将烧酒倒入圈内,轻轻地点上火,边看着小火一点点烧尽,慢慢续酒,边紧紧盯着仕女脸色的变化。就如同魔术一般,仕女的脸先是慢慢褪黑,接着就变成了粉红色。看到这里,胡长青果断地将水加入圈内灭火。待干后再看,仕女的脸竟然真的恢复了白皙,而画作本身毫发无损,众人个个惊叹不已,拍手叫好。这段“火烧费晓楼”的经历,给胡长青增添了不少神奇色彩。
为何用火攻会使仕女恢复脸色呢?胡长青告诉记者,其实道理非常简单:仕女脸色发黑是因颜料含有铅粉,而时间一长铅粉就返黑了;加酒燃烧,是为了加温;温度升到一定程度,铅就被挥发了,脸色自然就白了。“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
“真的这么简单吗?”记者问。胡长青呵呵一笑:“当然没这么简单。加多少酒,把握火候到什么程度,要烧多久,这是要靠丰富的经验才能把握得当。否则怕是要落个毁画的结果的。所以很多人即便知道这一原理,也不会轻易尝试。毕竟,在价值连城的古画上做试验,可不是闹着玩的。”
来源:荆楚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