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1-7-23 14:28:28

(古字画)书画高仿品考验的仅仅是藏家心理承受底线吗?

      眼下,艺术品市场不断爆出的天价挑战着无数人的心理承受底线,一年翻一倍、三年翻五倍、五年加个零……古书画作品跨入“亿元时代”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而资本的注入让火热的艺术品市场更加活跃,利益的驱使下,五花八门、花样翻新的书画造假伎俩可谓层出不穷。有藏家反映,许多古代书画高仿品也已纷纷流入各大拍卖会,让藏家对古代书画又爱又怕,严重影响了整个买家收藏市场的大环境,同时给拍卖公司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书画高仿品本身有没有收藏价值?拍卖公司又如何面对藏家和市场的考验?为此,记者走访了一些业内人士,相信他们的诠释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市场调查
  古代书画拍卖真迹不足十分之一?
  “《丹枫呦鹿图》《溪山行旅图》《早春图》《万壑松风图》《秋庭戏婴图》等历代名家珍品都可以看到,而且与原作几乎是“差之毫厘”,真是让人开了眼界。”2009年一古代复制品展会上,收藏家胡女士曾不无担忧地对记者说,如果这种书画高仿品流入拍卖市场,会是怎么样一种情形?
  众所周知,艺术品收藏中,古代书画无疑是代表着中国书画的最高水平,但赝品在一直困扰着各路买家,于是,不少投资者对古代书画只好爱而远之。随着2010年古代书画市场行情的再度飙升,今年的书画市场不少人又开始观望、试水,期待着能大赚一笔。对此,业内人士李强说,其实2011年的书画市场形势不容乐观,随着书画高仿品大量流入拍场,面对真假难辨的高仿作品,一些藏家花巨资买到的却是几幅精美的印刷品,藏家们欲哭无泪,拍卖公司的声誉多多少少受到了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书画市场大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
  李强告诉记者,有业内人士称:“如今国内拍卖市场中古代书画真迹的比例不超过10%,近现代的真迹约在20%至30%,当代书画则90%为真迹。”对此,李强说,随着大量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而资金的注入是需要很快见到收益的,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不正规的拍卖公司用赝品来充数。比如2010年5月,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收藏家以20余万元拍得三幅字画,来自故宫博物院和荣宝斋专家的结论:“其中《王文治行书手卷》与《方士庶沧海秋波图》并非真迹。”而顾文渊、蔡远等合作的山水画册“鉴定结果待定”。藏家后来再次委托印刷专家鉴定,三幅字画均为高仿印刷品。李强说,这件事情的结果尚未定论,但事件本身足以说明,书画高仿品已经真切地影响到藏家、拍卖公司等各方面的利益。

业内分析
  “下真迹一等”书画高仿品真假难辨
  业内人士杨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场上的假书画有两种:一种是复制品,一种是纯粹的假画。书画高仿品,它可以起到传播文化,传承艺术品文化内涵等作用。其次,高仿品对保护真品的贡献我们有目共睹。书画作品由于其载体多为纸张、绢、丝等材质,保存起来极为不易,因此一些名家真迹平时很难见得到。复制品的出现,就可以替代真迹展览,或者作为绘画教具使用。我们可以近距离地研究欣赏古代名家经典作品的用墨、层次、用色、作品的构图等等。
  那么,书画高仿品是如何逃过拍卖公司的鉴别呢?这要从书画高仿品的制作技术说起了。杨兵介绍说,书画复制主要有手工临摹和高科技复制两种。现代高科技复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和日本二玄社所复制的中国古代书画。木版水印是根据画稿笔迹和设色的深浅、浓淡等,分别进行描摹,刻成若干板块,然后对照原作,由深至浅,依次叠印,这种技术仿制的作品水墨效果特别逼真。
  上世纪70年代,台北故宫博物院曾委托日本的二玄社独家仿真复制其所藏代表性的宋元以来古代书画巨作,二玄社的专家专门研制了超大型摄影机,进行同比例摄影制版和多色印刷技术,并使用特殊的纸和绢,从笔触、墨色、古旧感都逼真还原了原作的面貌,制作之精微,艺术价值之高,是历史上任何一种书画仿真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人称“下真迹一等”。由此看来,复制品逃得过拍卖公司的鉴别也不无可能。
  那么,书画高仿品到底有没有收藏价值?画家张剑波说,古人多在绢、丝上作画,不易保存。现如今,留传下来的唐以前的书画作品大都是临摹的复制品,真迹已不多见了,这些复制品很有收藏价值。临摹者的身份和地位,也是决定书画复制品有无收藏价值的关键。如张大千临摹王蒙的《仿王蒙林泉清集图》《临黄鹤山樵淞峰书舍图》等作品,价值是不言而喻。木版水印印制在印刷后会毁掉模板,其复制的作品不但保证严格限量,还通过编号、签名等手段用以鉴别,这种作品更具有收藏价值,而且有非常大的升值空间。此外,像日本二玄社等专业机构复制的限量版作品也有收藏价值,而普通的印刷仿制品则没有太大收藏价值。
  上海某艺术机构负责人乔先生认为,谈复制品的收藏投资价值其实是个误区。他举例说, 1999年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场上,郭熙的《秋山行旅图》以五万美金起拍价上拍。收藏家王己千拿着日本二玄社复制的郭熙的另一幅作品《早春图》与拍卖现场《秋山行旅图》比对发现,很多笔法都是郭熙特有的,据此最终确定这是郭熙的真迹,后来这部作品被拍到100多万美金的高价。这才是复制品最重要的价值之一。乔先生说,艺术品投资领域,高仿复制品是最好的资料库和学习工具,像徐邦达等老一辈鉴定大家,他们都曾大量搜求日本二玄社、台北戴胜山房等顶尖艺术机构的书画复制品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专家观点
  “赝品” 再逼真也不是真正的艺术品
  有“书画打假第一人”之称的牟建平曾介绍过书画造假的三种手段,其一,造假者根据大师和名家的画集出版物进行人工手绘克隆或拼凑,这种手法由于造假者不具备大师和名家深厚的绘画功力,每每笔墨和神韵与原作相距较大,比较容易识别。其二,完全依照出版物采取现代高科技印刷的手法,以求得同大师真迹的“分毫不差”。这种手法由于采用了先进的高科技印刷工艺,往往在色彩、神韵上与原作非常相似,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印刷技术不了解的买家极易上当受骗。第三,运用“混搭”手法,一半印刷,一半手工绘制,既具有彩色喷墨印刷的精致,又不失人工描画的笔触,不仔细观察的话,连行家也难免上当。
  对此,收藏家李实说,虽然说仿真品与真品非常相似,在制作材料、形体、工艺、风格上,与真品保持一致,要求尽可能形神相似,更真实接近原作。但赝品就是赝品,不能算做艺术品。从目前书画市场大行情来看,拍卖行业还有待进一步规范,藏家个人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如果一个收藏家连印刷和真品都分不清的话,何谈收藏?无论是木版水印、精打微喷再高超的复制技术下的产物,和真品还是有区别的。一些缺乏经验的藏家,甚至连一些基本的鉴别常识都没搞清楚,就直奔拍卖市场,肯定鉴别不出来。从某种角度来说,藏家自身的鉴定能力太差也给赝品提供了冒充真品的机会。
  《拍卖法》中明确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那么,书画高仿品的出现是不是考验拍卖公司的道德底线?一拍卖公司负责人姜琦说:拍卖公司的责任就是保证拍卖的公平和公正,同时,力求做到每一件拍品都是真迹,这是努力的目标。但是大家都知道,古代书画作品的鉴定都是靠经验判断,谁也不敢100%的保真。作为拍卖公司,信誉和品牌非常重要。现在拍卖市场竞争激烈,拍卖公司也在不断地改变其经营理念来树立市场信誉。假东西多了,买家就不再来了,没有信誉的拍卖公司存活率几乎为零。
  面对古代书画的“书画高仿品时代”,藏家又该如何规避收藏风险呢?对此,姜琦说,藏家的眼力以及收藏心态非常重要。面对拍卖市场,藏家如果不抱着捡便宜的心态,冷静考虑后再出手,买到以印刷品冒充的真品的机会就会减少很多。而现在拍卖市场不乏一些“托儿”,在现场哄抬价格,即使起拍价很低的藏品,最后都有可能哄抬到出人意料的高价,在这样的价位上拍回来的藏品,升值保值空间都将会大打折扣,甚至没有任何升值保值作用,最终受损失的还是藏家。针对一些尚有收藏价值的书画高仿品,也要随时小心谨慎,要多接触市场,对市场上作假的各种手段要做到充分的了解,保持高度的心理警惕。无论多逼真的高仿品,其价位和真品的价位也是差别很大的,而减少和避免高价买到冒充真品的“高仿复制品”的方法之一就是多看一些高仿真书画展,仔细观察高仿复制品与真迹的细微差别,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来源: 西安晚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字画)书画高仿品考验的仅仅是藏家心理承受底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