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海拔3300米“生命禁区”的团队
征战海拔3300米“生命禁区”的团队(图6幅)——记中石化经纬公司胜利地质录井公司新疆录井部SL255队◎单旭泽 袁滨 姬生震2月2日,北疆大漠气温近零下30摄氏度。从空中俯瞰,整个准噶尔盆地白雪皑皑。在永进斜308井,中石化经纬公司胜利地质录井公司新疆录井部SL255队的队员们正忙碌着开展取心工作。这是他们新的战场SL255队是一支英雄的录井队,他们以顽强拼搏、敢于突破、攻坚啃硬、永不放弃的坚强作风,成为录井同行中的标杆。2023年,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柴达木盆地,他们用超乎寻常的坚守,优质高效地完成了3口施工井,总进尺7357米,获取了8米岩芯实物资料,完成了地化、定量荧光分析化验样品1497个,使钻探效率较计划提升了13%,建立了马海东构造带3315米地质剖面,在山302井创造了同区块周期最短、机械钻速最高纪录。他们征战青海“生命禁区”的故事,就像一首铿锵亦温暖的歌……我们就是来啃硬骨头的2023年3月份,SL255队接到青海项目的施工重任:承接胜利油田西部石油勘探项目部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一组勘探井录井施工,包括2口直井和1口大位移斜井。接到任务时,正在示范井永进305侧井施工的党员队长李继良只说了简短一句话:“马上交接,随时启程。”党员吕政二话不说,订好票,背上行囊,带上2名队员先期奔赴青海。55岁的王卫东主动请缨道:“我去!青海我熟悉。”
2023年4月15日,面向“党员突击队”旗帜,全体队员立下铮铮誓言:我志愿加入党员突击队,坚决做到勇于拼搏、迎难而上,保证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用过硬技术打响胜利录井品牌!“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队员们在李继良的领唱下,以一首嘹亮的《祖国不会忘记》拉开了青海攻坚战的序幕。虽说早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眼前的一切还是超出大家的想象——“全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8月飞雪白,四季穿棉袄。”井场常年积雪覆盖,昼夜温差大,即使到了5月份,夜晚的气温也是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队员们必须抱着厚厚的棉被取暖。肆虐的风沙、强烈的紫外线和稀薄的空气在这里“常驻”,时不时来点“小脾气”,下一阵冰雹。开水只有70摄氏度,含氧量只有平原的70%山6侧井是柴达木盆地马海东构造带山2南断块上部署的一口侧钻井,跟设计出入很大,是录井施工难度最大的井,鲜有经验可借鉴,只能现场边打边摸索。“少说干不了,多想怎么干!”李继良的话字字如钉,“征战柴达木,我们就是来啃硬骨头的。”第一个月,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疼头晕,腿发飘,白天捞砂时心慌气短,晚上睡觉容易憋醒。但是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打退堂鼓。为了减轻大家的高原反应,王卫东为大家泡好茉莉黄芪茶,补充元气,那种温暖熨帖,从胃里一直升腾到心里。在井上,李继良也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白天头疼,凌晨腿突然抽筋,怕影响隔壁睡觉的兄弟,八尺汉子硬是咬着牙强忍着不出声,只能一拳一拳敲打着腿肚子,第二天依旧带队施工。王卫东劝他回北疆去,他死活不肯。他说:“我是党员,必须带头坚持住。”为了赶进度,他带队立即投入到设备安装、注样调试、地质交底、安全评估等一系列紧张的工作中等干完了再回去晨曦微露,透过录井房圆形的小窗望去,钻塔笔直矗立,镶上了一层金边。党员陈彪搓着手,鼻尖呼着热气,一并融入这如画般的高原剪影。小小的录井房,满是忙碌的痕迹:保温杯里,早上灌的热水,中午还没打开;旁边的饭盒,透着余温,却顾不上扒拉一口……李继良和陈彪,是一对师徒。陈彪机灵好学,他眼中的师傅李继良,技术精湛、工作拼命。“技术练不精,不算合格兵”,李继良指导着陈彪,将每一个环节精准对接,每一道工序精心编排,至严至细至实,在传承匠心中精益求精。在山302井施工的关键期,李继良深夜接到妻子电话,妻子在电话那头抽泣着说:姥爷走了,爸不让告诉你,怕影响你工作。你从大年初三上井到现在半年了,啥时候回来?惊闻消息,李继良顿时泪如雨下,这个受伤流血不曾流泪的山东汉子躲在宿舍里哭了起来。这时,报话机传来声音:队长,钻时慢了2米。“马上来!”李继良迅速洗了把脸,擦了擦哭红的眼睛,戴上安全帽,踏出宿舍,走进夜色中。王卫东到了休班时间,依然选择继续施工,妻子打来电话问,孩子找了个对象,亲家问何时见面,离家4个月了,你也该回来歇歇了。王卫东却说等干完了再回去,一下子把见面的时间推到了年底。陈彪的父母打电话让他回甘肃老家相亲,队友们也纷纷支持他回去,他却干脆地回绝道:“队上缺人,我干完了就回去。”陈彪很珍惜在高原施工的机会,他说,他想再跟着李继良多学一点技术。“在高原的恶劣环境下,要想啃下硬骨头,没有巧门道,只有苦功夫。”李继良说。他一边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陈彪,一边给大家加油打气。他和吕政实行跟班作业,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施工标准操作,把质量管理贯穿于井位选择、搬迁安装、钻井施工、完井作业全过程,保证了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整个录井仪器上面的数据复杂,几千个数据同时出现在电脑屏幕上,并且仪器每30秒刷新一次数据,每隔1米记录一次数据,操作员王登东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一旦有异动,立即通知钻井甲方或者预备实施紧急预案。队员们不是不想家,而是为了万家灯火更璀璨。按期完成任务白天,毛文威和杜常宁负责捞砂和岩屑晾晒。他们行走高原,耳中有大风的呼啸声、钻机的轰鸣声,以及自己和队友沉重的呼吸声和厚重的脚步声。坚持、拼搏、永不放弃,似乎成了SL255队全体队员的共同“性格”。在柴达木这片荒凉的“热土”上,在李继良的带领下,队伍一天天变得更加坚韧而锋利。在柴达木,“敢吃苦、勇担当”是SL255队醒目的关键词。党员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挑大梁、做表率,队员不怕吃苦、敢于担当、奋勇争先。强烈的高原紫外线,把队员们脸晒得黢黑爆皮,整个脸都火辣辣地疼。黝黑的脸上,一口白牙格外醒目。望着队员脸上的高原红、嘴角不敢大笑怕又裂开的表情,李继良很心疼,他除了给大家买来了护肤品,还努力改善队友的伙食,增加了含有胶原蛋白的食物。在青海3口井的录井过程中,井浅油轻、地层被像蜘蛛网一样的断层分割,一口井一个样。李继良和队员们坚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层,不放过任何一粒可疑砂屑”,在运用传统技术钻时、钻压、气测和地层疑似对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显微薄片、三维定量荧光技术,去伪存真,在路乐河组2砂组内发现了5.7米油浸级别好油层段,重新构筑了地质院对本区块油层的新认识。为节约钻进周期,他们全面铺开区域成油规律、地质补充等工作,精确预判油层位置,根据区块地层的特点创新使用井底1吨磨压法,“3分钟”快速评价含油性,既提速提效又保证了气测的连续性,确保对每层油气显示做到“及时发现、精确评价”,获得现场井队、监督和甲方领导的高度赞扬。晴天一身汗,燃不尽干劲;雨天一身泥,浇不退热情。SL255队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按期圆满完成青海项目的施工重任。队员们收拾行囊,准备离开海拔3300米的青海高原时,高原的风,吹动了“党员突击队”的旗帜,也吹红了他们微笑的脸庞。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熬得住孤独,方能等得到花开。作为一支英雄的录井队,队员们成功征战海拔3300米“生命禁区”后,他们将继续在艰苦的环境中扎根,面向萧瑟荒凉,背对城市喧嚣,奋勇扛起油气保供重任,用勤劳的汗水为国家经济输送“血液”,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图片1:班组全家福
图片2:队员们通过岩性识别对每一个油气层进行精准评价 单旭泽/摄
图片3:队员们在分析录井剖面图资料 单旭泽/摄
图片4:队员们在观察岩屑情况 袁滨/摄
图片5:队员们在庄深1井分析井下岩屑 韩伟/摄
图片6:队员们在永进304井出心现场察看岩心和岩屑情况单旭泽/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