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4-4-4 17:04:55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你知道多少?

《青春》杂志社 南京青春杂志社

又是一年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大家又知道多少呢?青春君特地整理了一些关于清明节的诗句,供大家欣赏,同时祝大家假期愉快。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2.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

3.舞烟眠雨过清明。

——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4.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5.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6.困人天气近清明。

——苏轼《浣溪沙·春情》

7.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黄庭坚《清明》

8.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高翥《清明日对酒》

9.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10.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白居易《清明夜》

11.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

——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12.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温庭筠《清明日》

13.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4.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15.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16.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7.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王禹偁《清明》

18.听风听雨过清明。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9.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食》

20.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王安石《壬辰寒食》

21.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孟浩然《清明即事》

22.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3.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2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孟云卿《寒食》

25.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孟浩然《清明即事》

26.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程颢《郊行即事》

27.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28.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29.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韩偓《夜深》

30.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31.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32.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33.梨花榆火催寒食。

——周邦彦《兰陵王·柳》

34.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高翥《清明日对酒》

35.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36.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37.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白居易《清明夜》

38.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39.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40.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张继《闾门即事》

41.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42.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寒食》

43.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44.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45.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46.清明时节雨声哗。

——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47.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杨万里《寒食上冢》

48.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

——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49.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杨万里《寒食上冢》

50.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杨万里《寒食上冢》

dongzi 发表于 2024-4-4 17:05:50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dongzi 发表于 2024-4-4 17:40:53

清明节
肥城白云书院

前年和去年的清明都是4月5日,到了今年为何是4月4日?不是都说“四五清明”吗,为啥今年不一样了?
天文科普专家表示,我国民间虽有“四五清明”之说,即清明是在4月5日,事实上,清明的时间并不固定,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创造。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说,二十四节气是把黄道分成二十四等分点,以春分点为零点,太阳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等分点就是节气交节的时刻。每个节气都有专用名,体现气候变化、物候变化、农作物生长、降水等信息。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动的规律来划分的,基本上,每个节气在一年中的日期变动不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从这首朗朗上口的“节气歌”中不难看出,公历每月都有两个节气,上半年分别在每月的6日和21日前后交节,下半年则在每月的8日和23日前后交节,上下差不了一两天。
杨婧表示,具体到清明节气,它在公历中的日期只会在4月4日、5日和6日这三天变化,具体哪天为清明,则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计算和对外发布。就21世纪而言,绝大多数年份的清明出现在4日,其次为5日。
由于太阳在黄道上并非匀速运动,因此每年清明到来的交节时间各不相同。如2022年清明的交节时间是公历的4月5日3时20分,是凌晨;2023年清明的交节时间是公历的4月5日9时13分,是上午;2024年清明的交节时间是公历的4月4日15时02分,是下午。
在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演变成传统节日——清明节。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2008年,清明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一天,加上周末调休,则放3天假。此后清明节,不论是祭祖扫墓还是踏青郊游,人们都有了更为充足的时间。

dongzi 发表于 2024-4-4 17:41:12

祭先烈,苍柏含翠风拂岗;

敬前贤,青松吐绿水流长;

山低昂,万谷呜咽声浩荡;

雨飘扬,千语悲泣疑惆怅;

过寒食,杯中薄酒浸细壤。

dongzi 发表于 2024-4-4 17:41:34

清明节由来

每年的4月5日前后,春分节气之后15天,为清明节气。“清明”目前是24节气中唯一一个节日。我国清明扫墓的传统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在《孟子·齐人篇》中曾提到,有一个齐国人经常到东郭坟墓间乞食扫墓的祭品,被其他人耻笑。由此可见,在战国时期,扫墓习俗已经盛行。

到了秦汉时期,祭扫坟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中这样记载,御史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那天,“还归东海扫墓地”。

而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后来回到晋国,继位后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他的气节,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流传至后世的“寒食节”。到了唐朝,唐玄宗更是将寒食节扫墓定为当时“五礼”之一。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即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dongzi 发表于 2024-4-4 17:42:35

清明节民俗

清明三候

古人描述的清明物候为,一候桐始华:白桐花开,美好如约而至;二候田鼠化为鴽(rú):字面意思是老鼠变成了鹌鹑那样的鸟儿,其实是在说喜阴的田鼠回到地下洞中,喜阳的小鸟来了;三候虹始见:雨过春深,则见虹霓,七彩霓虹定格春日胜景。
祭扫踏青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是天朗气清的清明,也是踏青寻春的清明,更是情深追思的清明。清明的民俗内涵相当丰富: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其中两大主题,还有插柳戴柳、放风筝、荡秋千、拔河等闲趣闹趣流传于今。

此外,清明对农家来说,正是春耕、春种、春管的大好时节。这一天,有诗情画意,也有泥土气息,更有浓郁的人情味。

清明节主要传统美德

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如鸡蛋、冷饽饽、冷高粱米饭、枣糕、馓(sǎn)子等。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艾粄(bǎn)、暖菇包、乌稔饭、芥菜饭等习俗。

dongzi 发表于 2024-4-4 17:43:20

为什么要过清明,

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清明,教会我们不忘本

曾问过一位年长的伯伯:“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每年坚持清明祭扫呢?”伯伯说了一句话,令我感触颇深:“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根,走到哪里都是漂泊。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往何处。”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根”是祖先,是亲人,是故土。清明时节寻根问祖,其实是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既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因何而出发;更要遵循父母的教诲,传承先辈的精神。
清明,教会我们在爱中告别



网上有个问题:“祭祖扫墓,真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有人回答说:“祭祖,相信的并不是鬼神,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他们在我们心里留下的回忆也不会消失。”
死亡,只是改变了生命的状态,并未结束我们与亲人的联系。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最好的缅怀是记得,也是放下。那些有关生死的话语,教会我们在爱中学会告别。

清明,是一个有关“传承”的日子

我有一个同事,每年清明去陵园,一定要带上自己的小孩。他说,这种一年一次的经历,会让小孩慢慢知晓血脉的延续,体味责任、礼仪和感恩,这比言传一百遍更有效。

因小见大,由此及彼。这可能也是岳姓族人非要去杭州忠烈祠,两岸三地非要去黄帝陵的原因吧。清明,是一个有关“传承”的日子,有哀思、有纪念,是责任、是感恩。不论家教传承,还是家国情怀,都寄寓在这四月的叩拜之中。
勿忘清明,且惜当下

清明节落在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却也是所有节日中最伤感的。当我们急匆匆地行走时,别忘了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看。人生终有别离,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天清气明,杨柳泛青,愿你不负时光,珍惜当下,带着所爱之人的嘱托,勇敢而从容地过好每分每秒。

dqqjk 发表于 2024-4-4 20:01:15

感谢分享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