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一收藏爱好者的“钱”世情缘
“寻宝”近三十载现年54岁的王师傅(化名)是阳新兴国镇人,从1983年开始,就一直在阳新兴国邮政局旁摆地摊,在收藏有价值的古物的同时,也转手一些顾客“相中”的古器件。
他说,他与钱币的不解之缘,离不开同行送他的两枚古铜钱。最初,看到铸有皇帝的年号的铜钱时,他只是怀着一颗好奇心,认为将每个皇帝在位期间的钱币收集完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后来,随着时间的累积,他才知道各种各样的钱币有3000多种,要收集齐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于是,他放弃了最初的念头,但对钱币的热衷之情却一直未减。
从1993年开始,他的足迹遍布于阳新各乡镇的村落。他说,真正的“宝贝”一般是“藏于乡间人未识”的,需要自己亲身去发现。对于他来说,寻找“宝贝”的过程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每到一个村落,他都会找一位村里人带路,在表明来意的同时,也给予一定的报酬。一次,在寻找“宝贝”的过程中,他看到村落里一小孩的脖子上挂着一枚铜钱,顿时眼前一亮。随即,他对带路的村民说,要去小孩的家里看看。在小孩家,王师傅仔细地研究了一下那枚铜钱,发现该铜钱是太平天国时期的,钱身上的字体是“隐起文”。当王师傅表示想要买下该铜钱时,小孩的父母起先不愿意,说“没有100块钱不卖”。后来,在带路村民的帮忙劝说下,小孩的父母最终答应以100元成交。
与铜钱有着相似“外貌”的各类证章也是他的心头之好。他说,像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的证章有十五六种之多,其中有一些连阳新县志都没有记载。他曾收集了印有“风雨同舟”、“卧薪尝胆”、“阳新田管处”、“阳新县军事训练委员会”等文字的印章达六七种。
喜获“一串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位同行找到他,欲将手中十几张建国前的纸币转给他。拿到手后,他发现其中一张钱币非常特别,是1931年阳新县湖市区(今木港镇)农民银行发行的“一串文”。他说,该纸币质地较软,由30%的竹子、50%的棉花以及20%的草制成,俗称绵竹纸又或道林纸。后来,其他的纸币他先后转手了,惟留有“一串文”日夜随身携带。
不仅如此,他对一些稀有钱币的去向更为关注。他说,1993年修建阳新到咸宁的公路(今沿横公路)时,推土机无意中推出了一个铜罐子,里面有三枚四方实体的铜钱,钱身铸有“良金一铢”字样,但因年代较久,三枚铜钱都断成两半了。一枚被发现者转手到了南昌,另两枚原先在阳新博物馆,后其中一枚被调到中国人民银行保存至今。
唯“爱”是财
2008年,湘雅网一网名为“钱币爱好者”的北京网友自称手头有咸丰当百铜币,王师傅以1700元的价格购买后发现是赝品,后打电话给“钱币爱好者”,却被告知机主手机处于关机状态。
此后,王师傅不再去各乡镇寻“宝贝”了,邮政局旁边的地摊上也少了他的身影。“我现在年纪大了,也不缺钱,主要是想在同行朋友中开开眼界,满足一下自己。”他说,“收藏爱好者看似腰缠万贯,实则两袖清风,经常是守着宝贝舍不得出手。”
他介绍,有时候圈里的朋友手头告急时,会暂时出让手中的宝物,待危机解除后,再“赎”回来。他表示,对他来说,仅仅是过过瘾,寻寻安慰,心里对宝贝的爱才是最真!
见习记者 刘露
〉〉资料
阳新苏区金融
1929年秋,随着红十二军的成立,“四抗”斗争和武装斗争深入发展、不断取得胜利,阳大边境和阳新全县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基本形成。阳新全县已由“四抗”斗争阶段进入苏维埃时代。
1929年10月,中共阳新县委在大王殿建立了第一家银行——鄂东农民银行,由曹性白任主任。在各区设立了代办所。
银行资金来源:没收豪绅地主的租金、债券、税收、捐款;打土豪没收的现款。党将这些钱集中在银行,主要作为战争经费运转用,少量借贷给无田无地的农民和频于破产的小商人和小手工业者。银行发行了100文、200文,一串至五串的纸币。纸币用当时最好的牛皮纸精印而成的。
开始很多人不愿要,流通不开。苏区党政工作人员和红军战士带头使用。从白区弄回的食盐、糖、布匹等紧俏物质卖给群众时,专收银行发行的纸币。这样,一下子流通开了。
1930年10月,鄂东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将大王殿的鄂东农民银行改为鄂东工农革命委员会领导的鄂东工农银行,主任仍为曹性白。
1930年冬,国民党武汉行营发动了对鄂东南苏区的第一次反围剿。鄂东工农银行于12月初迁往龙港。
1931年5月,鄂东南划归湘鄂赣省管辖后,鄂东工农银行改为鄂东南工农兵银行,由阮筱涛任行长,刘杰二任经理,银行内设出纳、会计、造币、收发四个股,各司其职。
1931年底,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鄂东南办事处对鄂东南工农兵银行进行了充实、整顿、提高。调鄂东南财政部长陈迪光兼任银行行长,蔡振华任经理,罗文东任银行主任。
银行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和苏区的各项建设事业,也解决了苏区部分贫苦农民的疾苦,为党在鄂东南成功地实现了工农武装割据。
来源:今日阳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