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诗歌意象的一般方法
作者/剑石意象是怎么创造的呢?笼统地说,是由诗人对诗中的客观事物改造而成的。但具体的方法有很多,先说几种:
抑扬舍取,精心选入。诗中的具体事物,都是诗人经过反复斟酌、精心选择入诗的。这种选择,通过选优排劣、改造重塑等手段,把最符合需要的事物或其某些部分加以突出或放大,对不需要的事物或其某些部分予以舍弃或消弱。这样,凡是选入诗中的事物,都被诗人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变移了原来的时空,都因注入诗人的主观意识变成了意象。比如杜牧的名作《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出现了众多事物,但若从实际情况探究,谁也无法说当地当时就只有这些鸟和一棵翠柳,而无别的鸟、别的树以及别的事物;也不能说,从窗口只能看到“西岭千秋雪”,而无其它景色,门前只泊“东吴万里船”,不泊别处的船、本地的船。可诗人为什么把别的都舍弃呢?这固然与绝句只能四行的限制有关,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诗人为了组成两联对句,组成两组动静和谐、远近统一的优美画面,进而构成深远的意境,抒发自己的愉悦心情和博大胸怀。在这里,如果仍然认为诗中的事物就是客观事物,等于否定和抹杀了诗人与诗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卓越才能和艺术特质。
词语修饰,融入感情。凡是进入诗中的客观事物,诗人都会运用各种词语,通过修饰对它们进行点染或强化,使它们拥有诗人的志趣或情怀,闪烁诗美的形质和光彩,构成蕴含悠远的意境。比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长卿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祖咏的“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都是通过词语的修饰和组织诗人 ,或是融进独特的感受,或是寄予非凡的发现,故都意深深远,蕴含丰厚。
合理转换,有机生成。诗中的意象,总是不断地、有机地进行着转换和衍生。具体事物进入诗中,都会被置于意象运行的过程中,或是成为后边意象诞生的来源,或是成为前边意象衍生的结果,最后,都会失去了原来的面目和特性,并产生新的意义和作用。比如:
农人的脊背,
经过烈日的烤炼
和冷雨的浇淋
变成火成岩一般的坚固
——苏金伞《农人的脊背》
雨后的原野上
依然笼罩着湿雾
无力地堆叠在那里
酱色的山像一堆僵硬的旧棉絮
与铅灰的家屋,暗蓝的树木相映衬,
今天,在光的渴望里
土地是有着更急逼的忧虑的
——彭燕郊《雨后》
十分明显,前例中,“火成岩一般”的意象,来源于客观的“农人的脊背”和“烈日的烤炼”、“冷雨的浇淋”;后例中,“像一堆僵硬的旧棉絮一样的山”的意象,是由“湿雾笼罩着、堆叠在田野里”造成的。在这里,客观事物是如何变成意象的,为什么那么合情合理,那么自然圆润,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
精心调整、巧妙组合。客观事物多是单一的、零散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但经过诗人的调整和组合,相互之间便生成或承接、或并列、或对比、或转折等特定关系,进而增加表意的力度和强度。
构成对比关系的,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用性质尖锐对立的两种现象构成对比,使事物的本质更加显现,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吃人的旧社会贫富不均的社会顽疾和制度腐朽。
构成并列关系的,如马致远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中出现了很多具体事物。单个讲,古藤就是古藤,老树就是老树,瘦马就是瘦马……而“枯”和“老”均可为树龄长所致,瘦马也有饲养不善的可能。对它们,我们不能任意解释,硬给它们加上别的寓意,说它们象征着什么。但诗人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便排除了它们上述方面的的含意,强化和固化了它们表现偏远与荒凉的意义,进而跟后边的事物一起构成了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和深远的意境,表现了旅人的艰辛和苦思。
说明:以上仅是一般方法,创造意象主要的和更普遍、更优秀方法是比喻、拟人、象征等,(想象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它贯穿于各种方法之中)。由于这些方法更复杂、更多面,我们放在以后的章节中,或单独,或结合其它问题陆续讲解。 创造诗歌意象的一般方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