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4-4-22 07:49:46

诗歌的微信时代

安琪

诗歌一直以来都是新媒体的先锋队,或者说,新媒体一直以来都是诗歌宣传、诗歌推广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而微信,又较博客和微博更进一步,因为微信朋友圈都是各类杂陈,亲朋好友、写诗的不写诗的都在你的朋友圈里,原先你在论坛或博客发诗只有诗人们关注、阅读,现在你发微信朋友圈,不写诗的朋友们无论对诗歌有无兴趣,也一起读到了。我的许多诗作,原先我家人是不读的,现在他们不读也不行了。微信让人人成为读者,尤其诗歌的读者。新媒体的每次改革,诗人都是最先跟进,诗歌体裁天然属于新媒体,能在微信上读完一篇小说的很少,能在微信上读完一首短诗的很多。诗人又是天生的激情动物,诗的“兴观群怨”,都能在新媒体上得到及时呈现,只要你的亲戚朋友中有一个诗人,你就躲不过诗歌的轰炸。
微信公号的普及使中国的每一个节假日包括24节气,乃至每一天,都成为诗歌的节日。惊蛰日,就推写惊蛰的诗,第一场雪下来了,又满屏都是雪的诗展,人人都是编辑,人人乐此不疲。许多诗人也在这种气氛的带动下写下了许多平时不曾想到的诗,有时出于自发,有时出于微信公号的约稿。这样的写作扩大了诗人的写作领域,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诗歌雅集活动。

微信让人有零距离交流和面对面交流感,无论照片还是视频,彼此见看得见鲜活的面孔。微信也激发了很多人的创作灵感,此前从未写过诗的散文家、评论家北乔,因为被中国作家协会安排到临潭挂职扶贫两年,为高原风光所魅惑,竟然顿悟成诗人以一天若干首的速度,不到两年完成了《临潭的潭》这样一部厚达347页、收有两百余首诗作的诗集。临潭,也因此成为西部诗歌版图一个崭新的地理名词。据北乔序言自述,最初他只是拍摄图片发布到微信,发布了总要写几句话,写着写着就写出了诗,并且在朋友圈引来一片赞誉,激发了他的诗意和自信,再也停不下手。若无微信,北乔成为诗人的契机尚不知在何处。我也相信一定会有人是因为读了微信上的诗而写出了平生第一首诗并进而成为诗人。我自己是经常鼓励家人写截句,2015年蒋一谈提出的截句概念,规定4行或4行以内均可称为截句后,不啻于把写作诗歌的笔交给了每个人。普通人一说到“诗歌”总觉得好难,一说到“诗人”总觉得好神秘,如今你告诉他/她,你只要写出一行两行三四行有意思的话,那就是诗了,他们立刻松了一口气,平时微信发个图片不都有写一两句吗?只要把它们整理起来就是“截句”了,我曾经悄悄地把我读小学的外甥女黄璐写在微信上配图的三言两语短句整理出来冠之以“截句”并投稿《中文自修》发表,黄璐还得到平生第一笔稿费30元。因为微信,因为截句,人人成为诗人不是梦。

微信时代还造就出了一批践行“走向户外”写作理念的诗人,这个理念的提出者周瑟瑟用这种写作理念仅在2018年就创作了一千多首诗作,堪称诗歌写作奇迹。这一年,诗歌界见证了周瑟瑟现场直播式的写作,每到一地,周瑟瑟都拿着手机现场写诗并同步发送微信朋友圈。一场活动下来,同行得回到家中对着电脑苦写,这家伙早已收工并且发布微信公号了。让诗歌写作发生在风景现场、事件现场而不是家中的电脑前,是“走向户外”的宗旨,这意味着,写作已不是想象的写作而是目击道存和置身其中的写作。周瑟瑟把大部分诗人从户外回到屋子里的写作称为“回忆式的写作”,也就是,把现场看到的通过回忆写出来,确实这是一种常规写作,也是大家都熟悉都在经历的写作。周瑟瑟本人也有过很长时间的“回忆式写作”。现在,周瑟瑟拿着手机,打开微信,拍下图片,直接对着热气腾腾的生活现场写下他热气腾腾的诗篇,他害怕离开这个生活现场他的追忆会有偏差会有遗漏,他认为,那种事后追忆的感觉就是死的感觉。作为多次目睹过周瑟瑟现场写作的一员,我注意到周瑟瑟确实抓住了很多事后写作抓不到的东西。2019年1月,肇东冰雪诗歌节,主办方安排我们参观萧红纪念馆,周瑟瑟拿着手机,认真听导游讲解,详细观看展馆里的展品,现场写下若干首诗,其中有一首《熬药》——
鲁迅病了/上海的深夜/传来先生的咳嗽/师母在哭泣/萧红在熬药/愤怒的老虎/在纸上磨牙/八月的乡村/属于日本人/他们远在上海/像痛苦的一家人

我在家中的电脑前苦思冥想写萧红纪念馆诗作时读到周瑟瑟这首诗时真是感叹连连,因为不现场写作,我参观时常常走神或掉队,没跟进导游,也没有详细观看展览内容,根本没看到萧红为鲁迅先生熬药的照片,但瑟瑟看得清清楚楚并且抓住了一首好诗。微信的即时性对诗人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激发,它是对一个诗人瞬间生成能力的考验。表面上“走向户外”的写作目击的是当下,其实写作过程中需要调动的并不仅仅只是当下,调动的还有与当下有关的一切。我也曾偶尔尝试过“走向户外”的写作并在微信上同步发布,因为知识储备、生活阅历以及思想深度都较周瑟瑟逊色许多,两相比较,自觉差他甚远。
确实的,微信时代,如果有现场写作能力,一定能第一时间捕捉到不断变化的世界。想当年李白杜甫们将诗题写在酒楼的白墙上和路过的驿站里,那墙、那驿站,就是他们的微信。

dongzi 发表于 2024-4-22 07:49:52

诗歌的微信时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歌的微信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