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环节
诗评媒李仪现在就来回答什么是想象这个问题。
我们所说的文学的想象应该这样解释: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具有隐喻性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样来看,想象是对记忆表象提供的材料进行改造,包括分解、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达到我们的审美目的。其中按照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在头脑中构成形象叫再造想象,对新形象的独立创造叫创造想象,两者都是真实的。
我在讲文学的想象时说到,猴子+人=孙悟空,那人物,那性格,包括动作,我们都熟悉,它们互为隐喻,对此我看谁也不能说不真实吧。正是因为丰富的想象才使这一文学创作中的“形象”丰满起来。
就诗的创作来说,诗歌意象的产生,或者说提供创作的记忆材料在诗歌中成为具象并被赋予意义的过程,就是诗歌的想象过程。因此,诗歌想象是诗歌表象与诗歌意象之间一个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环节。
意象是基于物象刺激,经由想象创造的直观虚像,从而激发情感,构成情景交融的情境,最终在这个活生生的情境中发现审美之真。
关于想象之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人们多有不同的表述,其中雪莱在《诗辨》中说:“在通常的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甚至单独一个字也是不可磨灭的思想火花。”
“想象的表现”,这话既简明又准确,一语道破诗的本质,想象既是诗歌表现的手段,也是诗歌表现的目的。
那么,是不是一个作者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就是具备了丰富的记忆表象就一定能分解组合出好的意象吗?并非如此,因为如果他的想象能力是贫弱的,则他就不会在物象、表象和意象这种从外到内再从内到外的输入/输出过程中来回往还,就不会拥有这样一种力量——即蔑视逻辑,超越事实,变不可能为可能。所以一个诗人、作家都要注意挖掘和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我把以上内容归结为一句话:审美意象的生成取决于想象力,想象力在生产意象全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
当然,在审美活动中,想象肯定不是唯一的心理活动,但肯定是最有效的心理活动,也是写作主体和欣赏主体(合称审美主体)可以能动把握的心理活动。我们只要抓住想象并有效运作,就会为我们的审美活动插上一双美妙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翱翔。
在谈到意象对于意识的作用时,偶而见有人说到“照亮”,当然更多的表述为“打通”。其实想象对记忆表象进行分解与组合后,改变了固有形象的事物,这就成为一种新的事物,是对人类形象世界的一个增量,因为它是前所未有的,所以也就是属于创造的。这种“变形”,就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照亮”。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流星,如果你们看到也尽可以想象,可以想象天空的眼泪,细雨的降落,闪光的丝带,等等,都很美,流星的美毕竟是昙花一现,但留给人们的遐想却是永恒的,它仿佛坠入人间的天使,驱散黑暗,照亮宇宙。
还记得我在蓟县让大家想象树皮上干裂的纹吧,大家都有自己的想象,可是如果想象留在母亲身体上的妊娠纹呢,这很突然,于是岁月,疼痛,母爱,人类的繁衍、成长,这一切总是和苦难连在一起。想起这些,一下子就照亮了人生,顿悟感迎面而来。
的确,许多形而上的说教解决不了的问题,想象却能够照亮这一切。因此,歌德说:想象力,是上帝给予人类高贵的秉赋。
李仪,散文家,诗评人,1977年开始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散文《黄河绝唱》获第二届“延安文学·散文奖”,《延安文学》原发散文《夜宿风陵渡》获第二十七届“东丽杯”孙犁散文奖,散文《重庆夜景》被选入重庆市小学课本。出版散文自选集《在西北行走》和散文教学课件精选《李仪聊散文》。 想象——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环节 诗歌意象的产生,或者说提供创作的记忆材料在诗歌中成为具象并被赋予意义的过程,就是诗歌的想象过程。因此,诗歌想象是诗歌表象与诗歌意象之间一个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环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