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的3重境界、5条规则,早懂早好
来源 :久久说话一朝笔杆子,半生材料人。体制内干了30年的笔杆子总结到:写材料是公认的苦差事,往往被称作“政治上的红人,工作上的苦人,生活中的穷人,家庭里的罪人”,写好材料必须突破3重境界,非常扎心。
关于这4类人,写材料的心里都清楚,材料写好了,在领导面前最吃香,但就是天天加班熬夜,而且都是清水衙门,天天与文字打交道,家庭照顾不上,老婆埋怨、孩子抱怨,但作为想走这条路的人,对于无背景无关系来说,确实是一条捷径,谁得实惠谁知道!
关于老笔杆子讲的“三重境界”,就是“不怕写、写不怕、怕不写”。
1.不怕写,就是经过长期磨练,掌握了公文写作的套路和技巧,来了任务知道怎么入手,不再打怵、不再推脱,任何材料都能迎难而上,破了写作的心魔,许多人都还停留在这一层。
2.写不怕,坚持要走这条路,写得再多、再难、再苦也不怕,即使熬夜加班、反复修改、推倒重来,也无法动摇把材料写完写好的坚强意志,渐渐对材料产生了兴趣,这是第二层。
3.怕不写,这是笔杆子的最高境界,吃写作这碗饭,自己始终有一种危机感,怕自己的材料不被认可,怕领导不给机会让你写,怕自己被别人比下去,能够督促自己不断提高。
其实,公文写作有很多种,正常行文经过一段时间历练都能够应付,关键要在领导讲话和综合性材料上下功夫,这才是硬功夫,写好了才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和认可。在此,分享写领导讲话或综合材料的几个小技巧:
第一,大量占有资料,受领一项任务后,不要急于下笔,而要搜集关于类似的材料或者范文,看别人的框架和标题,在此基础上去搭建自己的框架,可能没有新意,至少不会跑偏,实在没有思路,通过排列组合,有些框架通过修改可以直接使用。
第二,主动沟通领导,关心材料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写的人,二是用的人,必须与领导沟通好,看看领导的思路是什么,想突出的重点是什么,可能领导没有想好,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框架和思路向领导汇报,征求领导的意见,这个步骤走完,推倒重来的可能性比较小。
第三,注重措辞造句,这是体现基本功的时候,杜绝使用自己的大白话,要围绕观点,从网上、以往的资料、其他的材料中找素材,特别是一些新词、新句、接地气的话,靠个人想是造不出来的。另外,领导经常重复的一些话和观点,一定要加到材料里,这样的材料比较容易通过。
第四,善于软磨硬泡,初稿形成后,不要急于拿给领导看,要找有能力的同事给提意见,一方面可以减少错漏,另一方面可以站在听众的角度提意见,对于新人来说,赶上一个高手,对自己的材料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当然,别人的观点只是参考,改不改是你的自由,不要因此与别人较劲,那样以后就没人给你看了。
第五,把握交稿时间,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太早领导会认为你没尽力、改动会比较多,较晚领导没有修改的时间,对你印象也不会太好。成稿之后,一定要多通读几遍,过段时间再拿出来读一读,这样对材料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切忌恃才傲物,把领导当傻子,领导说怎么改就怎么改,毕竟站位不一样,你觉得是重点的,领导不一定关注,千万别和领导较劲。
延伸阅读
写材料要会"抄"!我是这样储备素材的
来源 :局长来了
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是,你知道怎么抄?抄什么?用得上吗?千万别把这件事想简单了,以本人实践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有效进行储备,才能做到任务来时能够快速找得到、快速选得出、快速用得上。
我是这样储备素材的
写材料要会“抄”。但能“抄”明白,也是不容易的。平时不储备、临时抱佛脚式的“抄”,肯定“抄”不出好文章。总想着从网上跪求一篇差不多的文章,而不认真研究上情下情内情外情,只是简单进行整篇大段偷懒式的“抄”,也肯定“抄”不出好文章。
今天就从材料储备的具体内容方面,同大家探讨如何有效进行储备,才能做到任务来时能够快速找得到、快速选得出、快速用得上。
一、储备的形式和内容,取决于自身的需要。这句话很简单,道理也不难懂。但现实中,其实很多读友并不太清楚自身需要。导致的结果是,储备上杂而无形、多而不精,通篇读完的比率低。“储备”的东西倒不少,但不清楚究竟储备了啥,等来活的时候,依旧无从参考、无所适从。迷茫中,好像在哪里看到过某篇文章,似乎能够有所借鉴,但翻来翻去,就是找不到,恨不得把键盘砸了,把资料撕了。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搞懂自身需要。只有搞懂自身需要,才能够端正态度、激发潜力,由要我储备,变成我要储备。
二、夜深人静的时候,多问下自己将来想干啥。
如何搞懂自身需要?愚拙之前多次跟读友聊过,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立足根本,实用为先。所谓根本,即长远规划所需。所谓实用,即胜任本职所需。平常该储备什么,从长远根本上讲,取决于对自己的预定位。从实用角度上讲,取决于具体工作的需求。
具体该储备什么,就需要夜深人静的时候,问一下自己,将来自己想干啥?是当业务的大拿?成为单位最优秀的笔杆子?争做全国理论实践顶尖的笔杆子?还是想练好文字,通过遴选往上级机关走走?现在干好工作,完成当前的起草任务,最需要储备啥?自己最应看到的内容,一般可从哪些媒体获取?
三、有效储备的关键是要花精力去读,花精力去分类精细储备。
储而不读没有任何意义,泛而不精很难做到系统集成。只有精读过的,才能真正属于自己;只有留过痕的,才能印象深刻;只有实现自我建构,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现在不愁可读的载体,比如,人民日报、求是、秘书工作、党建、党建研究等报刊杂志,公文写作类的公众号、头条号,学习强国等APP。但愁的是敢于花精力的精神和勇气。
很多朋友的惯性做法是,有任务时着急忙慌干活,无任务时优哉游哉放松,而没有处理好忙时和闲时的关系。有位老师前几天写的几句话就很形象:“在日常工作中,有的人是有事干事,没事休息;有的人则是有事干事,没事想事、没事找事——不是挑事,而是像我们搞文字工作的,有材料时抓紧冲锋,没材料时抓紧充电。”
要想做好有效储备,就要做到冲锋后及时复盘写作流程、总结写作经验,研究下步充电的重点方向;就是要把精读作为一种学习的习惯,任务多时,把任务中接触的好文章作以精读,任务不多时,把收藏的好文章、人民日报等报刊作以精读。只有持续肯下笨功夫,才能关键时刻能打硬仗、善打硬仗。
四、精读要侧重读业务、读布局结构、读思维逻辑、读共性词句。
带着问题找文章读,带着问题进入文章读,是有效阅读的一种方法。具体泛读的方法就是带着自己平时对工作的思考,对材料的需求,带着关注的问题,迅速扫描式浏览,迅速看标题、看导语、看段首,看内容,初步判断是否在谋篇布局、段落结构、语句语素值得精读。精读就是常读常思常查,反复读、划线读、批注读,读对推进业务工作有利的,读对提升思维有益的,读对写材料有用的。涉及业务的要天南海北读,涉及方法的要结合实际读,涉及思维的要如饥似渴读,关注有无事渉职能事宜,有无好思想、好文章、好段落、好词句。
比如,笔者曾同读友分享过精读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讲话全过程。以此为例,
“读业务”,就是要学讲话中关于党建工作、关于组织人事工作的新论断新表述。
“读布局结构”,就是要通过扫总导语,找准文章主题;通过扫一级标题,研究文章逻辑架构,研究文章的各部分是如何为文章的主题服务的,文章的整体思路是什么。
“读思维逻辑”,就是要研究讲话中的思维逻辑。具体可揣摩标题提炼的艺术,揣摩起承转合的奥妙,揣摩一级小标题如何服务于文章主题,各级小标题如何服务于上级标题的。
“读共性词句”,就是要逐字逐句精读,前后反复对照精读。具体揣摩文中的好观点好词句,并进行专门标记和摘录,留备下次使用。
五、要建立一个专业业务文件夹,一个原始文章文件夹,一个词句思想分类集锦。
储备的内容应聚焦上情、下情、内情、外情四个维度。搞懂上情,可增加文章高度;搞清下情,可增加文章温度;搞清内情,可增加文章厚度;搞清外情,可增加文章广度。储备的形式有很多,具体可根据自身需要、自身惯性,但总体上应服务于以上四个维度的内容。
笔者这几年的做法就是建立“两夹一锦”。
一是专业业务文件夹。具体是按年月建立,存放起草的材料、经办的工作以及动态查找的业务类文件、信息。
二是原始文章文件夹。具体是按年月建立,按阅读日期命名,存放精读过的共性文章(以人民日报为主)。笔者对自身有个要求,只有真正精读、反复咀嚼过的文章,才能入库。并且要时不时拿出来翻翻,强化巩固精读成果。比如,在看到某一新文章时,还会把存放的此类主题文章都拿出来再读读,提高思维的系统性。
三是词句思想分类集锦。主要是笔者的《机关公文常用词句集锦》和公众号不定期更新的机关公文动态集锦。这个集锦,也是检验自身平时泛读精读成果的一个标尺,无论是专业业务文件夹、原始文章文件夹里的文章,还是日常没有入夹但精读泛读的文章,必须强迫自己把共性的好东西分门别类用笔记下来。具体分类的标准,就是实战导向。当前实战需要储备哪些资料,就有序整理哪些共性词句,并尽可能做到少而精、成体系。有些共性功能性的词句,比如成果小标题,措施小标题,问题表述,开头表述,结尾表述,同样分门别类整理,并存放在动态集锦中,以便拟写时有所遵循并且能够第一时间找得到。
愿各位读友都能根据自身需要,有效进行储备,做到任务来时能够快速找得到、快速选得出、快速用得上,更好更快地以文辅政鼎新! “三重境界”,就是“不怕写、写不怕、怕不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