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发表于 2024-5-19 20:32:30

大山深处的救援“天使”

大山深处的救援“天使”(图6幅)——记江汉油田采服中心涪陵井控应急救援队◎黄慧张艳 廖广新 万红权
【班组简介】
江汉油田采服中心涪陵井控应急救援队组建于2016年,现有员工33人,平均年龄52岁,其中党员15人。主要从事井控应急救援、采气井井口阀门注脂维护、采出水处理、泡排设备清洗等多项工作。
4月11日深夜,涪陵气田复兴区块兴页L2井场亮如白昼、机器轰鸣,一片繁忙的景象。为确保热洗车洗井清蜡施工井口不刺漏,江汉油田采服中心涪陵井控应急救援队队长曾峰带领队员们,已在井场守护了一天一夜。
涪陵气田地处重庆涪陵大山深处,平台和井场大多依山而建。江汉油田采服中心涪陵井控应急救援队是一支活跃在涪陵气田一线的“安全卫士”。哪里有井口阀门漏气,哪里有含硫水处理等应急抢险任务,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责任和坚守为涪陵气田安全生产保驾护航,被涪气人亲切地誉为大山深处的救援“天使”。
不甘落后的“急先锋”
【班组精神】
精益求精
安全第一
质量为本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午休的寂静,电话那边传来了焦急的声音:焦页87-4HF井紧急切断阀阀腔漏气,抓紧时间堵漏,要快!
“队长,让我去!”
“队长,还是让我去吧,我有经验。”
3月9日,中午11时30分,队长曾峰和队友们刚端上饭碗,准备吃午饭,突然接到紧急堵漏任务,还没等曾峰开口,队员们纷纷放下碗筷,争先恐后报名。
初春的天气依旧寒冷,望着窗外绵绵细雨,曾峰心里暖暖的。“这是一场硬仗,但我有信心完成任务。”曾峰对队友们说,“兄弟们多穿点,做好保暖防护。”随即,他率3名队员带上工具驱车赶往施工现场。
【组员议论】
组员刘军:我们队员之间非常默契,沟通起来也特别顺畅,在施工现场有什么急难险重的活都抢着干,生活中也是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像一家人一样。
【班长自述】
队长曾峰:我们队虽然平均年纪偏大,但是每名组员的专业能力都非常强、非常敬业。每个人对待工作都非常严谨认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大家集思广益,还经常提出很多创新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极大增强了班组的凝聚力。
山里的寒风嗖嗖的,吹得人直打冷颤,但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在曾峰的指挥下,大家很快找到了漏点。刘军冒着雨,不断有规律地进行按压注脂机,机器缓慢工作起来,把堵漏的油脂一点点挤进漏点,刘军的手很快被冻得失去了知觉。经过近1个小时的全力奋战,阀腔里的漏气处被成功堵住,而他们却早已被雨水淋得浑身湿透。
“险情就是命令,像这样的工作场景,对于我们每名员工来说都是常态。”曾峰心疼大家,更为有这样一群队员而自豪,他说,“只要有应急抢修任务,都是随叫随到,个个都是‘急先锋’,谁也不甘落后。”
涪陵气田点多、线长、面广、摊子大,应急抢险任务随时随刻都会发生,一天执行三四个抢险任务成了“家常便饭”,每次执行任务,队员们都会铆足劲比着干。
前不久,队里接到焦页31平台的注脂任务,从人员组织、工具准备到出发,只用了不到10分钟时间。为了抢时间、争速度,队员们在车上召开班前会,提前对施工内容及人员分工进行详细安排。
“小军,你去歇会儿,这儿有我们呢。”看到刘军满头大汗,汪卫东一边说,一边抢过了刘军手中的工具。
“班里我年纪最小,我应该打头阵!”刘军说着,又把工具从汪卫东的手中抢了过来,转身下到闷热的井下注脂,喊都喊不上来,最后硬是被汪卫东强行拉上来。经过4个小时的奋战,焦页31平台4口井60个阀门的注脂工作,全部按照标准完成任务。
【上级评价】
涪陵经理部党总支书记兰颜科:这是一支了不起的井控应急救援队,安全意识强、服务质量高、执行力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在涪陵气田各项应急处置中表现非常出色,多次受到公司领导的表扬,为气田稳产保产作出贡献。
“当好急先锋,保障气井生产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说起自己的团队,曾峰说,“对于应急救援人员来说,我们的工作需要24小时待命。去年,我们队处置各生产站点气井渗漏、阀门故障等临时性、突发性问题1198个,有力保障了气田正常生产。”

最佳工作“搭子”

“默契、心照不宣。”在涪陵应急救援队,提到黄立汉和谢建军,大家都会这么形容。
黄立汉和谢建军是出了名的“工作搭子”。黄立汉是涪陵应急救援队主任技师,谢建军是副队长,又是钳工技师。两个人都是党员,年龄也都是50岁,更巧的是,在原准备大队加工车间工作时,他俩就是“好搭档”,干起活来默契度简直爆棚。
“我们就是彼此肚里的‘蛔虫’。”提起老搭档谢建军,黄立汉笑着说,“不管做什么工作,我俩总能知道对方的想法。”
一大早,刚收拾利索的黄立汉听到一阵碰撞声,循声望去,看到谢建军正蹲在维修班的一角,拿着防火罩左看右看。
“是要改装防火罩吧?”黄立汉拍了拍谢建军的肩膀,笑着说,“巧了,我也正合计这事儿呢。”
“咱俩怎么又想到一块去了。”谢建军看着黄立汉,惊讶地说。
原来,应急救援队前期接下了泡排设备清洗新业务,发电机要进站施工,那得配备合适的防火罩才行。以前防火罩尺寸大,每次都要用铁丝捆绑套进去,运输时,遇到道路状况不好,防火罩就容易被颠“散架”,细心的黄立汉和谢建军都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黄立汉找来一截镀锌管,谢建军又加上短节和弯头,两人一个递工具材料,一个量尺寸,一个固定,一个焊接,不一会儿就把防火罩改造好了。“这样能随时拆卸,又能随便移动固定,用起来多方便!”两个人看着共同的创新成果,开心地说道。
还有一次,经理部安排搭建无支撑压裂平台油罐遮阳棚。面对酷热和暴晒,两个“好搭档”也是主动请缨,前往现场勘察。在现场不能动火、不能动电的情况下,两人几乎同时设计出“一模一样”的图纸来。特别是进入材料准备、制作阶段,两个人配合更是完美,不到一周时间,就搭建好了3个油罐的遮阳篷,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俩真是完美的工作搭子,共同完成了十几个技改项目,为公司节支90多万元。”队员们羡慕地说。

会“抠”也是一种实力

“钢筋短了些,可以用在别的地方,别扔啊。”      
“砂纸别整张用,节约点,把它撕成一条条再用。”
在涪陵井控应急救援队,队员们经常会收到这样的提醒。尤其是丁永斌,一提起他,队员们都说:“丁永斌哪儿都好,就是太‘抠门’了。”
丁永斌却不以为然,他笑着说:“会‘抠’也是一种实力。”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井控应急救援队又多了一个名号“抠门”班组。
大到一个扳手、一把铁锹,小到一根锯条、一个螺丝钉,都在丁永斌“抠”的范围。可别看他“抠”得厉害,每当干活差这少那时,他就会像变魔术一样变出你想要的东西。
一次,队员们在维修自备吊车时,一颗螺丝丝扣不慎损坏,因为该车辆是老式款,厂家早已不生产这种型号的螺丝。正在众人犯难时,只见丁永斌变戏法一般从一旁的工具箱找出一颗螺丝,众人定睛一看,与该车正适配,解决了队里的燃眉之急。原来,这是上次维修时,车辆厂家人员丢在地上的,丁永斌特别留心“私藏”了起来。
看到丁永斌“抠门”的好处,谢建军、刘红兵等人也开始变得“抠门”起来,喜欢上了收集“破烂”,慢慢地队里“抠门”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全队开始集体“抠门”。
他们工作服的口袋里总是揣着许多“小玩意儿”:大小不一的垫片、胶布、小螺丝……都是从施工现场捡来的,从废料堆翻出来的,关键时刻都能派上用场。
“别看咱们‘抠’,‘抠’准了地方,能解决问题,节约出来的成本都是效益!”队长曾峰为这群“抠门”、爱“捡破烂”的队员们感到骄傲,他说,“这两年,我们队‘抠’出了30多万元的效益。”
作为一支实战型的队伍,涪陵井控应急救援队在多年的应急救援实战中,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打赢了无数应急救援硬仗,多次获得“采服中心标准化管理(QHSE)先进单位”“采服中心先进基层单位”等荣誉称号。

图片1:执行任务前队员们相互鼓劲加油
图片2:队员们在执行救援任务前检查工具

图片3:队员们在抢修注脂机
图片4:队员们完成任务后的喜悦
图片5:队员们在现场进行注脂作业

张丽 发表于 2024-5-19 20:32:49

图片6:谢建军(左)和黄立汉(右)在进行创新改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山深处的救援“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