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4-5-21 06:07:11

新闻是靠“抓”出来的

原创 刘国昌 华文融媒云

【本文提要】:
“抓”新闻,对于记者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具备“抓”的意识,才能有“抓”的行动。一些记者之所以能写出优秀作品,大都是这种“抓”新闻的意识使然。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文章结合实例介绍了3个理念和做法:
1. 强烈“抓”新闻的意识。
2. 新闻敏感度高,及时发现线索。
3. 有毅力,一“抓”到底。

有些记者常慨叹“没新闻可写”,其实这是一种近视和浅见。

新闻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客观发生的,但它不会自动来到媒体面前。需要记者自己去观察、去“抓”。

下面我们结合两个实例,来看看他们是如何“抓”新闻的。

一、听到线索不放,“抓”出新闻。

光明日报河北记者站站长耿建扩介绍说,2014年1月初的一天下午我去河北白洋淀采访,路上得知河北保定学院有20多名毕业生相继在新疆且末县扎根支教,觉得很有新闻价值,当即我改变行程去往保定学院。校领导介绍了情况,我感觉如果只是20多人,一个县,似乎单薄了些。

于是我继续追问得知,在新疆、西藏、贵州、重庆、四川、云南都有。听到这消息喜出望外,继续采访到深夜,获料多多。

我很快写出了通讯《安放西部的青春和梦想——保定学院近百名毕业生扎根边疆教书育人》在光明日报一版刊发,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二、在新闻中再“抓”新闻。

在2023年杭州奥运会上,多家媒体刊发了香港回归仪式上的升旗手朱涛与中国香港代表团团长霍启刚握手合影的图片。但中国新闻社记者“抓”住这个线索,独家深入采访,写出了《26年后,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升旗手朱涛的第三次“升旗”》的报道。

这篇报道详述了朱涛在香港、澳门回归和杭州奥运会3次重要升旗经历,以身份独特的人物故事串联经典时刻,从一个小切口展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

三、“抓”的背后:意识+敏感+毅力。

以上两例都是“抓”新闻的典型范例。

大家从中可以看出,如果他们当时不去“抓”,而是按部就班报道,那么就会把这两条新闻错过。然由于他们锐意去“抓”、去“抢”,终于为大家送上了“颇有价值”的新闻,开阔了眼界。

人们不禁要问,光明日报记者、中国新闻社记者为何能这样做呢?我看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 强烈“抓”新闻的意识。

强烈“抓”新闻的意识,对于记者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具备“抓”的意识,才能有“抓”的行动。一些记者之所以能写出优秀作品,大都是这种“抓”新闻的意识使然。

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刘时平曾说,当记者就要有“抓”新闻的意识和本事,而且这意识要强烈、本事要过硬。诚哉此言!这是记者“抓”新闻的真谛,当很好体味和践行。

然时下有些记者这个意识较单薄,这些人满足于“送货上门”(别人送稿子、等通讯社通稿),较少到实际生活中去捕捉新闻。有时即使到了基层,也疏于去“抓”新闻,形同于“办公室搬家”。如此情形是要不得的。

2. 新闻敏感度高,及时发现线索。

“抓”新闻,首先要及时发现新闻。而要发现新闻就需要具备新闻敏感。

对于新闻敏感,初学者总觉得“有点神秘”,其实一点都不神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你长期关注一个人、一件事情,当其发生细微的变化时,你都会马上感觉到。这就是敏感。

同样搞新闻工作也是这样,记者分工关注某个领域,你投入了精力,当其有变化时你就会感觉到。这就是新闻敏感。

当然这种新闻敏感需要在长期的工作中磨练而成,但具备了这种敏感性,就会大大提高记者的发现新闻的能力,进而写出优质的稿件。

3. 有毅力,一“抓”到底。

有了“抓”新闻的意识,有了新闻敏感,还要有毅力。这种毅力体现在——

A/当有了线索后,要有“一再追问”的精神。通过追问、了解,把新闻的全部事实掌握在手。如光明日报河北记者站站长耿建扩那样,有了线索“抓住”不放,深入挖掘,终于写出了新闻价值高的稿件。

B/在其他媒体发了新闻之后不停步,继续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要像中国新闻社记者那样,不满足于媒体发图片,而是独家采写朱涛在香港、澳门回归和杭州奥运会3次重要升旗经历,写出了独特的报道。

在“抓”的过程中,就怕浅尝辄止,停步不前。毫无疑问,在“抓”中肯定有困难,有阻力,有坎坷,面对此,要有“韧”的挖掘精神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在“乱花”中“抓”出新闻,写出好报道。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dongzi 发表于 2024-5-21 06:07:21

读之受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闻是靠“抓”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