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活动报道如何做到主题“尖”、点位“小”、融合“深”?以长江日报“中国航天日
原创 白莹 赵代君 华文融媒云【文章摘要】:
4月24日,武汉首次承办“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长江日报传媒集团在落地策划执行中,展示了主流媒体进军舆论主战场的专业实力。重大活动报道,主题要“尖”,这次不仅仅是展会报道,而且是铸筑国家战略叙事;点位要“小”,长江日报的这次报道不仅仅是成就展演,而且是解析科技硬核;融合要“深”,长报集团的融合报道不仅仅是科普公众,而且是具象城市IP。本文从以上三个维度,探索融媒体时代地方主流媒体应具实力、应担职责、应拥视野。
4月24日是第9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是“极目楚天,共襄星汉”,武汉首次承办主场活动。作为举办地主流媒体,结合权威信源发布,长江日报传媒集团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30多家中央和地方媒体、行业媒体同心协力,聚焦新闻发布会、主场活动、航天文化艺术论坛、航天科普展、相关突破性政策发布等系列活动和议程,共谱航天追梦创新曲。
大会组委会初步统计,中国航天日当天,截至17时,共发稿560余篇,直播8场,总阅读量达1.22亿余次。
长江日报传媒集团策划先行,提前预热。从17日大武汉APP设立主专题《极目楚天,共襄星汉》开始,各平台派出精兵强将近50人,截至26日,原创发稿近40篇。单九派新闻就发稿69条,原创7条,阅读量达79万。活动期间,还设置副专题《世界首套!我国为月球绘制高清地质“写真集”》,汇集前沿科普信息,增广民众见闻。武汉发布、长江网小切口关注会下交流,制作多款短视频。
4月25日,长江日报3版刊发《武汉发布突破性发展商业航天相关政策 鼓励商业航天独角兽“一飞冲天”》,被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
大会期间,恰逢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大武汉APP、九派新闻分别转播央视和“中国小康网”的现场直播,单九派新闻就吸引40余万市民网友在线直播互动,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的多篇稿件登上今日头条全国热榜前列,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一、每逢重大报道必有大视野:融国家战略于舆论,激扬时代使命
长江日报传媒集团策划之初,没有囿于单纯的展会报道,而是将国家战略纳入到新闻观察之中。
2024 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明确为经济增长新引擎。长江日报提早策划,精心部署,采用报道小组调研方式,对武汉的这项家底进行全面摸排梳理,分别于4月22、24日1版推出姊妹篇《从“飞起来”到“用起来”——关于武汉发展低空经济的调研观察》、《武汉铸“链”空天》。
记者历时月余,走访调研数十家链上企业,梳理低空经济从概念到落地的十年发展进路,既有武汉“起大早”深度参与国家战略的前瞻部署,又有“点对点”探索地方性垂类应用的新兴亮点,更有“赶早集”抢抓融合发展窗口期的展望规划。下篇延展观察对象,跨越低空,向高空、太空投射思考的目光,记者走访企业、园区、高校,系统梳理全空域经济发展“四链”全要素,探索空天地一体“链”的创新实践。姊妹篇体现了长江日报每逢重大报道必有大视野重磅观察的策划传统,深度营造了第九届“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的盛会氛围,让人感兴趣、读得懂、愿参与,激发国人悠久传承的问天精神和自豪感、岁月积淀的持续发展和自信力。
二、每有大事来临必体现掌控力:聚科技硬核于熟稔,成就报道通俗易懂
此次报道跨党政、经济、科教、特稿等各条线口及融媒平台,以对科技新闻报道的掌控力作为成就报道的硬核。
团队从预热开始,就力求突破活动预告凡例,进行新闻延伸,引入中国宇宙探测最新成果、落地城市的领先科技成就作为预告背景。
21日到23日,长江日报头版、大武汉客户端开机屏刊发大会倒计时。23日长江日报一、三版,采用会前探秘“三连键”方式,集束报道武汉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最高科技成就。记者结合日常积累,在可解密的范围内寻找场景案例,深入浅出地将“通信导航遥感”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目标与“手机刷卫星”的日常经验结合起来,并以跨栏照片+要旨导读的形式,对繁多的信息点做了形象化处理,借院士之口形成吸睛标题:《手机可以“刷”的卫星今年上天》。
“中国航天日”系列报道中,俯拾可见化高冷为熟稔的报道技法:用“火枪手”故事比拟企业家成长过程,阐释新质行业破零发轫,可感知不枯燥;标题提炼“武汉卫星产业园来了110个‘追星族’”,譬喻“极目楚天,共襄星汉”的产业链汇聚勃兴过程,并用“地上产业更好成链 天上星星更快成链”来概括,生动鲜明;《我国有望成为首个火星采样返回国家》揭示了航天国力的重要信息,很提气。
《可以“刷”的卫星今年上天》中,刘经南院士道出一个生活细节:过去北斗定位精度10米,无法显示客人在马路哪边,现在是5米,司机甚至可以把出租车直接开到客人身边,“司机很少打电话找客人,这就是北斗的功劳。”航天科普是铸造热爱、关心航天事业的群众基础,打造武汉为中国航天梦贡献更多武汉力量的底座,长江日报通过吸睛的标题、生活化场景细节,让普通人看懂、整明白。
主场活动举办当天,长江日报以7个版规模组合式报道,有要闻版的主题调研报道《武汉铸“链”空天》,有整版制图报道《武汉冲天而起》,有活动专题报道《极目楚天,共襄星汉:2024年“中国航天日”》,有展示武汉航天最高科技成就的联通专版《在场*新质生产力武汉现场》,让市民网友以苍穹闪耀的“武汉星”而自信自豪。报道展现形式丰富,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外到国内、从中央到地方,盛典报道多彩,主题报道深入,延展度高,弹力十足,实而不空,鼓舞人心,与航天精神共振。
三、每有重大策划必有创新表现:汇图像思维于叙事,使城市IP具象化
报道团队不仅前后两推策划案,细化选题到提炼标题关键词,落实执行到团队小组时间段,而且在实战中策划整合、磨合创新,以“天”为关键词,24日当天,推出纸端整版制图和屏端SVG交互长图,将“中国航天日”的报道节点与武汉空天经济发展的IP形象充分结合起来,互应声势,纸屏共振,生产系列多媒体产品,在武汉发展新质生产力进程中,不断焕新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坐标。
交互长图《武汉这条路,通天!》,在城市历史记忆中搜寻经典坐标的同时,也在焕新时代标志,鼠标划过江汉路、粮道街、解放大道,最后呈现出星谷大道,随着快舟火箭凌空而起的SVG交互展示,串连起星谷大道地理方位与历史沿革两大要素,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内星罗棋布的产业集群分布,2020年中国首个现代化商业火箭产业园正式投产的起步,到现在又率先在基地内“集齐”卫星、火箭和应用全要素产业链。产品信息量很大,让人对武汉这条通天之路有清晰的整体认知。阅读量达3.8万,一位浙江网友感慨:中国航天不仅成功率高,还做过很多有意义的科普工作……
同日,长江日报4版推出整版制图《武汉冲天而起》,将聚焦点从星谷一条路扩展到武汉一座城。图像逻辑落点明确,力求清晰勾勒武汉在低空、航空、航天全空域经济发展面貌。从中国古代观测天体装置浑天仪借鉴灵感,以其特有的同心圆作为画面主体结构,区隔三个空域,搭配人形机器人等地空航天应用元素,一图尽览。整体配色简洁,以沙黄与蔚蓝为两个主题色,勾连起古代到当代中国人不改初衷的问天梦想。顶部摘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国家新增长引擎的表述,与左上编者按中关于武汉拥有全空域经济形态的表述,完整明确点题,文图相映,意旨恢宏。
此外,配合文字报道的动态长图及综合版面同名制图,已为常规融媒手段。《武汉天空 未来已来》就展示十种无人机以及配套应用场景,令公众直观感受武汉低空经济赛道动能。
“中国航天日”报道,长江日报传媒集团体现了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新精神要旨,新质生产力,向“新”突破,以“质”谋变,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迈向更美好生活的制胜之道,更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保障。而面对这样的重要题材、重大主题,要做好新闻,就需要站位高、视角新、故事好、时效快、构思巧、形态多。这次报道主题提炼到位,视野宏阔,纸屏并茂,将创新的航天精神与公众的民族自豪情绪紧密联系起来,滋养国人向往科技进步、文明昌达的进取意志,而且创新表达方式,较好地践行了主流媒体“传递中央精神、讲好城市故事,体现媒体作为”的使命担当。
作者简介:
白莹,长江日报传媒集团研究部 副高编辑。
赵代君,武汉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副组长、长江日报高级编辑(正高三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