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发明家”——吴中米
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劳动模范,恒源股份创新标兵,钱营孜矿科技大会的“金牌创新能手”……看到铺满桌子的荣誉证书、看到吴中米最新发明的自动锚锚喷上料机,不由得让人对这位“矿区土专家”肃然起敬。只有初中学历的吴中米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默默无闻的工作,却为何屡获殊荣?其实原因很简单,是持续创新成就了他。潜心钻研 自学成才
从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到优秀的技术创新人才,立足小岗位干出大作为,吴中米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每一次创造革新的成功,都是源于他多年勤于学习、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积累。
上世纪八十年代参加工作后,吴中米便下定决心扎根煤海,要练就一身精湛技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针对自身实战经验少,技术底子薄的实际情况,他把自己身边的同事当老师,虚心请教,将实际操作中的技术知识一点一滴地记在笔记本上。有时候,为弄懂一个技术疑难点,他死缠烂打地缠着班组技术能人,直到把问题彻底搞清楚才肯罢休。二十几年坚持下来,他的学习笔记已经保存了十几多本,“除了老婆孩子,我就和它们最亲了。”吴中米动情地说道。
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吴中米打下了深厚的技术理论功底,也养成了他敢于攻坚克难的好习惯。2011年11月,随着矿井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安全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锚喷上料自动化装置可谓势在必行,但是由于可借鉴的信息很少,很多技术人员又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吴中米不服输的倔劲又上来了,他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反复的实验,自主设计制作了自动锚锚喷上料机。该装置由一个气动锚杆机作为主机,上料有一个加工螺旋钻杆完成。此装置安装在绊料车上,每小时可上料4吨,比人工上料提高工效2倍,大大降低他人员劳动强度。
十年磨砺 成就事业
不少人认为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就是干大事业,是只有科学家、工程师才能干的尖端高新技术工作。吴中米却不这么认为,他用实际行动向大家证明了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认真干下去,就必有所成。在日常工作中,他对具体环境、设备运行、操作技巧以及工艺缺陷等有着更为全面细致深入的了解,对于如何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题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是不可多得的“土专家”。
针对传统开拓用车皮出货的具体情况,他积极思考、专研,设计了矸石转载平台,将矸石直接转载到皮带机,实现了矸石运输皮带化,极大提高了开拓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解决了长期困扰安全生产的难题。节约了人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多次受到公司及矿领导的表扬,目前已在全公司推广应用。
哪怕再小的问题,他都会开动脑筋,不解决问题决不罢休。开拓一队施工的西二轨道巷长达1000米,坡有18度上山。做为岩石头,每天爆破使用的炸药全靠人工背送。每班必须使用3名员工背药,一个圆班就需9名工人,工人劳动强度很大。为了解决工人背送炸药体力消耗过大问题。吴中米通过技术攻关,发明了炸药放置包。 这种专用绝缘炸药包制作采用皮带机皮带,外型象书包。每个包可装炸药50Kg,专用绝缘炸药包上面带盖,包盖与包用尼龙带子系紧,确保炸药放入专用绝缘炸药专用包不外露。装入炸药后把盖与包体连接牢固避免炸药因外力窜出。包与包之间连接采用粗尼龙绳缝合,放置在1.5吨矿车底部。此项装置将人工背药成为历史。
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刻苦专研,吴中米从来没有计较过个人名利的得失,他始终把企业和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保障职工人身安全,提高生产效率作为他搞创新发明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钱营孜煤矿开拓事业部施工在西二采区有三条上山,巷道斜长均在1000米以上,在掘进巷道施工中原来利用传统的施工方式,严重制约巷道的施工进度,并且在斜巷运输中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吴中米自行设计斜巷运输采用双回头滑轮。根据现场情况,在地梁上挂双回头滑轮。当一个滑轮损坏脱落,另一个滑轮仍然能够担负起运行任务,有效地遏制了其中一个滑轮损坏脱落后造成放大滑事故的发生,此装置起到“双保险”作用。
2010年,吴中米针对旱船式耙矸机出货效率低的具体情况,对该系统进行了优化,采取SD/B隔爆型搭接梭式矿车联合出货,出货系统工艺简单实效,充分发挥机械化优势,大大减少斜巷使用矿车运输矸石、减少了运输环节,缩短了运输距离,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
“我的发明得到矿领导和兄弟单位大力支持。”吴中米说:“创新遇到问题时,我就向矿长、总工程师请教,经他们一点拨,我豁然开朗。在创新过程中,不论是材料,还是加工配件,都得到兄弟的单位领导和工友的无私帮助。有时加工到深夜,他们都陪着我。我的‘发明军功章’,也有他们的汗水和智慧。”
图为吴中米在演示刚发明的自动上料机。 请高手批评指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