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杂粮话煎饼
《山东工人报》(2024年07月01日 第A4版)□潘春华
煎饼,是流布于我国山东、江苏北部、陕西、河南、河北等广大北方地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之一,是一种用发酵后的杂面糊状摊烙而成的圆形薄饼。煎饼烙成后,由于水分少较干燥,形态似牛皮,因此方便叠层,利于保存,携带食用方便,且口感筋道,食后耐饥饿。清代蒲松龄《煎饼赋》曰:“煎饼之制,何代斯兴?溲含米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此煎饼之定制也。”
传统煎饼制作方法的创制年代已难以考证,但起源甚早,历史悠久,“煎饼”一词古籍中早有记载。东晋王嘉《拾遗记》云:“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地也。”唐代牛僧孺《玄怪录》:“既同诣其家,二吏不肯上阶,全素入告,其家方食煎饼,全素至灯前拱曰:‘阿姨万福!’”宋代吕原明《岁时杂记》载有:“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这些记载多与人日、天穿节、二月二、送穷等当地风俗有关。
1967年,一份明代万历年间的 “分家契约”在泰安市省庄镇东羊楼村发现,其中载有“鏊子一盘,煎饼二十三斤”。由于“鏊子”的出现,便可确知,最迟在明代万历年间,现代煎饼的制作方法就已经存在,那时的“煎饼”和现代的“煎饼”指称的是同一个食物。
苏鲁一带民间,流传着煎饼由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传说。诸葛亮是徐州琅琊阳都(今沂南县)人,他辅佐刘备之初,兵微将寡,常被曹兵追杀。一次被围在沂河和涑河之间,锅灶尽失,而将士饥饿困乏,诸葛亮便让伙夫以水和玉米面为浆,将金(铜锣)置火上,用木棍将米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食后士气大振,杀出重围。当地人也习惯用此法做食,但铜锣昂贵,且易开裂,人们便将铁铸成锣状用来烙煎饼。从此,煎饼在沂蒙大地上流传至今。
烙煎饼的工具主要有五件:一是鏊子,铁制,圆形,直径65厘米左右,中心微微凸起,是烙制煎饼的专用工具;二是舀勺,把面糊舀到鏊子上;三是刮子,木制或竹制,呈半月状,是手持用来推动面糊的工具;四是油擦子,防止煎饼粘连在鏊子上揭不下来的工具;五是铲子,铁制,用来沿鏊子煎饼边把摊好的煎饼铲起揭下。
传统的煎饼制作方法,首先是将五谷杂粮淘洗、浸泡,磨制面糊。山东及苏北宿迁一带一般使用石磨来磨制面糊。把磨好的面糊,倒进铺有纱布的竹筛子里,控干水分,呈半干半湿状,称作“糊子”;一般是头天晚上磨面,制作“糊子”,待发酵后第二天一早开始架鏊子、生火、摊煎饼。如果是小麦煎饼,只须加水磨制面糊,或用小麦面粉搅拌成黏稠的糊子即可,不需控干水分,但通常面糊中需加入少许食用盐,使其有筋道。
架设鏊子的过程可简可繁。简单的架设方法直接用砖把鏊子三点支撑起来就可;复杂的做法是用砖砌成炉灶,用风箱鼓风。随后生火,农村一般采用玉米秸杆、麦秸杆、高粱秸秆或山草作为柴禾。鏊子烧热后,就可以摊制煎饼了。舀一勺糊子到鏊子上,用刮子沿着鏊子旋转摊一圈,将面糊均匀摊开,尽量使其厚薄一致。待烙熟后,用铲子在煎饼的周边揭开缝隙,用手捏住煎饼的一角,慢慢揭开,即成。每烙好一张煎饼,都要用“油擦子”将鏊子擦拭一遍,以防煎饼粘在鏊子上揭不下来。烙制的第一张煎饼,由于鏊子受热不够均匀,厚薄不匀,洞眼较多,往往成为废品,称作“花答子”。
煎饼使用的食材,一般以地产粮食为主,主要原料为小麦、小米、玉米、高粱和地瓜等。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其使用食材也在变化。困难时期,多由粗粮杂粮制作,常用地瓜粉烙煎饼,质地松软,回潮后极有韧性,口味微甜。生活稍好时,以玉米小麦混合磨糊,烙出的煎饼金黄诱人,味道甜香。而今,人们往往用不去掉麸皮的小麦面糊烙制煎饼,风味更佳。
煎饼是熟食,无需加热,随时即食,堪称 “方便食品”之鼻祖。食用时,可任意卷菜、蘸酱一起食用。常用的菜蔬有大葱、韭菜、生菜、蒜苔、香椿、菠菜、咸菜等,若是摊上鸡蛋或肉末,鲜香味美,营养丰富,更令人垂涎。山东广为流传的煎饼经典吃法,莫过于 “煎饼卷大葱”了。沂蒙山区则有卷食 “渣豆腐”的吃法。
如今,煎饼品种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如咸煎饼、酥煎饼、紫菜煎饼、糖酥煎饼、南宫煎饼、南瓜煎饼、小米煎饼、火烧煎饼、小鏊煎饼、泡菜煎饼、果酱煎饼、夹心煎饼等,成为大江南北广为流布的传统特色面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