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4-8-30 14:12:02

【笔杆必备】如何提升文章的“气质”?

原创 读读写写的文子书

常常写公文之人,很容易看出哪篇文章出自于熟人之手。为何会有这种“神机妙算”?看似很神秘,其实很简单。

因为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气质”。“文气”从何而来?多数情况下就是来自于执笔之人。

虽然我们常讲公文写作,最不宜展现的就是个人色彩。但是个人色彩就像是文章的DNA,即便是隐性的,也总会在某些细节之处展现出来。

归根结底,这在于文章乃是思想的结晶。同一个命题,这个人会有这样的写法,换个人可能就会大相径庭。

读到一些好文之时,时常令人羡慕的并非是文章语言多么华丽,又或者说其观点多么新奇,最令人钦佩的乃是文章的大气和舒展。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气质出众”的文笔呢?静而思之,结合工作实践,有如下感悟:


1.眼界开阔
才能写出气象万千之文

第一只拦路虎——本位主义

在精进写作技能的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拦路虎”,第一只可能会遇到的便是“本位主义”。

因为实际工作中受分工和精力有限影响,我们往往会更多地关注本部门工作,甚至在本部门工作中又只关注个人分工的工作。这极有可能会导致的问题是:当我们提笔之时,心中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只是写自己分工的专项汇报,可能会游刃有余。但是一旦要写部门总结,又或者写更高层面的汇报材料之时,眼界的局限就暴露出来了,往往会写得过于具体而零碎,格调不高、内涵不够。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领导会让我们退回重写,并且会给我们加上一句“站位不够高”的 评语。

当下,我们会很委屈,但是静下心来思考,可以问问自己:是否出现了“本位主义”的毛病?是否未能从更高层面来思考和谋划本项工作的意义和对策?是否陷入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陷阱?

那么如果只是盯着“树木”来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会造成我们往往只能写出小豆腐块,甚至哪怕下再多功夫也只能写出精致的小豆腐块,而永远写不出大气磅礴、视野开阔、站位高远的大文章。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问题出现在写作之时,尚且只是小问题。如果久而久之,养成了思维惯性,是会非常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格局的。这会导致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局部,而忽略了整体。做了半天功,才向前挪动了一小步,缺乏独当一面、大刀阔斧的能力。又或者只是关注到了“芝麻小事”,但是忽略了覆盖面更广、影响更深的事情。久而久之,我们的格局或视野会变得越来越狭窄,严重影响我们对大势大事的判断,越来越小家子气。

对策

幸运的是,在我初出茅庐之时,一位领导早早就告诫我:

要保持学习的好习惯,这个学习的范围切忌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不断提升认知范围,养成时常关注学习本单位整体工作情况,包括其他条线情况的习惯,要学会了解和判断“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同时,要及时了解上级及同行优秀做法,学会了解和判断“自身”和“外在”的关系。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当你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意义之时,不会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是有其他信息可供参考。就如同你要前往一个地点,有了周边的参照物和坐标系,自身定位也会更加精准。

同理可得,在我们写文章之时,不能只是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命题,要思考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思考“树木之外,森林如何;森林之中,树木又如何”。如此以来,多思考上几层,文章的深度就会有大不同,相信一定会更加“丰富有味”。

2.沉心静气

才能写出隽永耐读之文

第二只拦路虎——心浮气躁

常写文章之人,都知道,心浮气躁之时,不仅写不出好文章来,甚至思路会“剪不断理还乱”,导致根本无法成文。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材料人需要在无人打扰的深夜,才能开始动笔。其实追求的都只是一份“沉心静气”而已。

这份静气从何而来?从一个人的心态来,从一个人所处的状态来。

如果总是被外界所干扰,又或者总是希望能够在觥筹交错之余,同时修炼出一手好写作技艺,除非是天资聪颖之人,否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写文章原本就是有赖于大量的积累和耐心的打磨。

很多时候,通过阅读文章,其实可以看出执笔人的状态和心态,是粗犷,还是细腻,是端庄,还是轻佻,是严肃,还是昂扬,都可以于笔法之中捕捉到一二。

往往当人真正能够沉心静气去思考一个问题时,很容易写出更具内涵的文章,表达出更加深刻的思想。

浮在表面,甚至是投机取巧写出的文章,也许在应付一些简单的或者相对低层次的场合时,可以顺利通过,甚至还会出彩,但是再往上走,是一定会遇到瓶颈的。如果没有金刚钻,即便揽到了瓷器活,也会很痛苦。


对策:

这两年以来,开始断断续续带徒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一份沉心静气的态度,远比所谓的“天资聪颖”要难能可贵的多。也遇到过很多起点很高的同事,却因为无法沉心静气去打磨自己、打磨技能,反而没有脱颖而出,过得抑郁不得志。

事实上,很多事情,包括公文写作,难度都没有那么大,只要肯下功夫,或早或晚都会渐渐开悟。同时,也只有当自己更加沉心静气之时,才能更多地吸收“他人之石”。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帮助自己修炼沉心静气的状态:主观上,要不断修炼自己处变不惊的心态。每每白天因为琐事太多,无法进入写作状态时,我常常会想到幼时所读毛泽东闹市读书自我修炼的故事,并以此内观提醒自己;客观上,则尽可能给自己创造更多沉静的环境。当要写文章之时,尽量找到能够帮助自己进入状态的方法,比如读上一页书,或者戴上耳机听听音乐,又或者干脆搬到安静之处。

3.态度真诚

才能写出真材实料之文

第三只拦路虎——油腔滑调

这一点更多地出现于新手向老手转变的过程之中。当我们自以为掌握了一些门道,开始有些偷懒,或者有固定的写法方法之时,很可能因为沾沾自喜,不再过多地“动脑筋”。

虽然写时洋洋洒洒、速战速决,但是写成之后,文章信息密度却十分“稀薄”,甚至有些“油腔滑调”。

归根结底就在于只见技巧,全无真材实料。技巧都是圆熟的,但是文章是无味的,甚至连一些有用的信息量都没有,全篇都是正确的废话。

这就是全然将“形”与“质”分离,徒有其表,华而不实。养成思维惯性以后,对于个人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

以我们常说的“高情商”为例,如果一个人只有话好听,但是行动却跟不上,初见之时,可能会赢得你的喜欢,但是长久相处,明眼之人,都会远离这些只会嘴上功夫的人。

同样文章也是如此,初看起来,似乎很漂亮,但是如果让人读了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话,那是非常令人遗憾的、甚至令人生厌,因为文章本身会透露出一种“原本可以写得很好,但是却很敷衍了事”的感觉。


对策

这就告诫我们在写文章之时,还是注意多一些“真情”,少一些“技巧”。打磨文章之时,首要要考量的是立意,是格局,是内涵,是观点,是想法,然后才是修辞。甚至为了凸显文章的端庄大气,还要尽可能“天然去雕饰”,不留恋于打磨一些金句或者排比句之类的技法。

要处理好“形”与“质”的关系,做到内外兼修,多积累沉淀,少一些投机取巧,多输出一些观点和见解,少一些照搬照抄,在不断练习中锤炼自己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写在最后

心怀真诚,沉心静气而站位高远,又何愁写不出“气质出众”的文章呢?

dongzi 发表于 2024-8-30 14:12:09

心怀真诚,沉心静气而站位高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笔杆必备】如何提升文章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