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4-9-8 12:07:08

王传钧:《让千年运河绽放时代光彩》对企业新闻写作的启示

煤炭资讯网   

  8月23日,《光明日报》刊发了《让千年运河绽放时代光彩——大运河山东段沿线城市擦亮运河文化名片》的新闻报道,点赞了济宁的河道总督署、运河记忆、梁山港和龙拱港等典型案例。

  对于一篇新闻报道,善于品鉴者能洞察其中精妙技巧,而不擅者可能仅关注表面信息。《让千年运河绽放时代光彩——大运河山东段沿线城市擦亮运河文化名片》这篇新闻报道就可圈可点,它为我们企业通讯员提供了诸多宝贵、实用的写作经验。

  这篇报道具有以下显著的写作特点:

  首先,主题清晰明确。它紧紧围绕大运河山东段沿线城市如何擦亮运河文化名片这一核心要点展开,从开篇起,就直接将重点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能够迅速把握其要义,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阅读,不致在繁杂的信息中迷失。

  其次,素材选取精到。通过精心选取济宁的河道总督署、运河记忆、梁山港和龙拱港等典型案例,为主题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说服力。它们以具体而生动的形式,展现了大运河山东段沿线城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大大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读者在阅读这些案例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运河文化的魅力和活力,以及城市为保护和发展运河文化所付出的努力。

  再者,突出价值意义。将千年运河与当代发展紧密结合,突出了其在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报道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状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运河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内涵。这种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发展有机融合的手法,使得报道具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

  我们企业通讯员可从以下几方面学习借鉴:

  明确主题乃关键。写作前,须深思熟虑,确定一个集中且明确的主题。这个主题应当像指南针一样,指引着整篇报道的方向,确保所有的内容都紧密围绕它展开,避免出现内容分散、主旨不明的情况。只有主题明确,报道才能有的放矢,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取典型事例支撑观点至关重要。我们要深入挖掘企业内部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事例,就如同上述报道中的典型案例一样。通过具体而生动的事例,来阐述企业的发展历程、创新成果或者所面临的挑战。这些事例应当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能够充分反映企业的特点和优势,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企业的实力和魅力。

  体现时代价值不容忽视。我们应当密切关注企业在当下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企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紧密相呼应。展现企业与时俱进的特色,突出企业在创新、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积极作为,让读者看到企业不仅在追求经济效益,还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突出企业特色亮点是吸引读者的关键。要像该报道突出运河文化特色那样,敏锐捕捉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创新的业务模式或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等。并通过精心的描绘和阐述,将这些特色亮点充分展现出来,让企业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增强可读性。运用简洁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晦涩、复杂的表述。

  为了灵活运用这些报道手法,我们可以参考以下方式:

  规划合理的结构。比如,先总述企业的核心成就或发展主题,给读者一个整体的印象和初步的了解。然后,再通过具体的案例详细阐述,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细节。

  对企业事例进行深度挖掘。不仅仅是表面的描述,更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让读者对企业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从多个视角全方位展现企业的形象和特点。除了企业自身的视角,还可以从员工、客户、合作伙伴等多个角度来观察和描述企业。

  点到为止,不多赘述,希望通讯员们能够通过对这篇优秀报道的认真学习和借鉴,不断提升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


本网记者:济宁港航梁山港有限公司 王传钧      

dongzi 发表于 2024-9-8 12:09:51

《光明日报》点赞大运河山东段沿线城市擦亮运河文化名片

8月23日,《光明日报》刊文《千年运河绽放时代光彩——大运河山东段沿线城市擦亮运河文化名片》,全文如下:

山东枣庄台儿庄古运河河道岸边,一块刻有“京杭大运河——中河台儿庄段”的石碑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拍照,石碑南侧是建于明朝末年的郁家码头。

  在台儿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明清码头存有13处。如今,人们还能看到这些古码头、古驳岸,得益于当地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

  大运河山东段地处大运河中枢区段,全长643公里,沿线有德州、聊城、济宁、泰安、枣庄等5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遗产丰富。

  运河流淌,贯通古今;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大运河不仅是一条长流不息的河流,也是一条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展示长廊。

水脉,承载文脉

  “在这里,我近距离感受到当时的运河盛景和运河文化的魅力。”济宁市民李超参观后表示。

  230公里的济宁段大运河,属于京杭大运河的中段。河道总督署曾是运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济宁被称为“运河之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河道总督署设在这里。济宁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杜庆生说,河道总督署见证了运河的辉煌与变迁,河道总督署展示馆全面展示了元明清三代国家河道管理最高机构的历史,立体呈现了大运河的文化风貌。

  “水脉,亦是文脉,能够跨越时空,勾连起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济宁市任城区文物所所长赵超表示,流经济宁主城区的6.4公里老运河沿线,分布着东大寺、太白楼、天井闸等11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夜幕时分,泛舟古运河之上,两岸人头攒动,桨声灯影中的烟火气令人沉醉。途经东大寺桥、清平桥、玉带桥、南门桥、玉堂酱园等,耳畔回绕起李太白的诗词,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时,欣然于运河两岸的繁华与喧嚣。

  “我生在运河边,是运河的水哺育我成长。乘船游览,儿时的场景历历在目,但又有很大不同,如今两岸热闹非凡,一派欣欣向荣的崭新景象。这条河真的活了!”定居北京的王女士返乡探亲,特地带女儿和外孙、外孙女感受“运河之都”的秀美与灵动。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过了济宁,就是东昌。”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一线贯通,运河山东段沿岸由南自北孕育出济宁、东昌(聊城)、临清、德州等一批运河城市。

  山陕会馆、光岳楼、鳌头矶、临清钞关、阿城上闸……京杭大运河聊城段历史悠久,创造和累积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近年来,聊城市积极构建实现运河长久保护、传承与利用体系,形成大运河整体联动保护大格局,将运河文化遗迹串珠成链,不断推进运河文化创新发展。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来源: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近日,来自韩国、纳米比亚等国的国际学生,走进聊城参观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沉浸式感受这里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博物馆展厅内,一幅30米长的《东昌盛景图》数字国画,生动呈现了大运河聊城段的人情风貌,画中人头攒动,舟车辐辏,一派热闹景象。站在画前,来自韩国的学生金炫智动情地说:“这里展示的古代运河文化,让我对聊城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很喜欢这座城市。”

非遗,融入生活

“运河流水那个哗哗响,家乡的歌儿多哟……今天咱来唱秧歌,人也笑来水也乐。”随着悠扬的伴奏,表演者踏着节拍放声高歌。

  这首民歌是由当地著名的运河船工号子改编而来。“运河船工号子没有歌词,全靠喊唱,在凝聚拉纤力量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船工们的智慧结晶。”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人陈仲魁介绍,这样的曲调对现代人来说也非常振奋精神、鼓舞人心。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如何不再是尘封的记忆?“最重要的是要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成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具体表现。”武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旅局局长张东博说,近年来,运河船工号子被多次搬上舞台、荧屏,在年轻人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德州,因运河而兴盛,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誉。大运河德州段沿线分布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79处、各级非遗669项、A级旅游景区15家,德州扒鸡、德州黑陶、红绿彩瓷器等“运河手造”产品名扬天下,这些构成了德州独特的地域文化。

  围绕大运河文化传承,德州下足了功夫:深入挖掘运河传统工艺、曲艺、民俗等非遗项目;大力推动国家级、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各级非遗传承人培训……

  “舟车辐辏说新城,古号繁华压两京。”作为一座在运河怀抱里成长起来的城市,临清市把运河文化、非遗文化、胡同文化以新型特色商业和文化业态植入老街巷,让人们直观感受厚重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让这座千年古县“火爆”出圈。

  “考棚街的牌坊、锅市街的竹器铺、竹竿巷的板搭门、碾子巷的汪家大院,老胡同里保留的这些古民居、老门楼等,不仅是群众的生活场所,更是临清千年变迁的历史痕迹……”听着临清运河文化宣讲团团长刘英顺的讲解,老胡同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变得立体、生动起来,昔日“繁华压两京”的临清如一幅画卷在游客面前徐徐展开。

  今年是刘英顺组织“临清胡同游”的第17个年头。为了将临清运河文化发扬光大,刘英顺将目光放在年轻人身上——他为家乡青年学子组织专场胡同游150余场,带领他们实地探访,去感受运河文化底蕴,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目前,刘英顺组建的“党代表工作室+临清运河文化宣讲团”,招募了42名运河文化志愿者,已有多位学员能独立讲解胡同历史和故事。

水运,通江达海

  “我们采用的是仿野生生态供养模式,让甲鱼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给它们喂食小湖虾、小杂鱼,不投喂饲料,这样养出来的甲鱼味道鲜美、肉质紧实,深受消费者喜爱。”项目负责人薛继伍说,等甲鱼成熟后,一斤可以卖30多元,收益非常可观。

  作为大运河山东段18个核心县市之一,东平县以大运河为中心,不断加强河湖水环境保护,全力实施一批生态保护工程。近年来,该县锚定30万亩生态渔业发展目标,全速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以往传统的捕捞业正向生态养殖、休闲渔业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山东,大运河这条古老的航道,同样激发了发展活力,交通港口更加繁忙。一曲大运河“交响曲”,正在这里奏响。

  夜幕四合,满载集装箱的货船缓缓驶离济宁龙拱港,沿着大运河向江苏徐州进发。船长杨永军一边转动船舵一边说:“这些年,运河上的船越来越大,从原来载重不到100吨,到后来增长到100吨、1000吨、2000吨,航程也越来越远。”

  济宁港航的变化背后,是当地为“通江达海梦”所做的努力:整治改造运河河道,升级基础设施,将龙拱港建成内河首个全流程自动化集装箱港口……悄然之间,梁山港、龙拱港等运河码头成为备受瞩目的明星港口,大运河这条水上经济大动脉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机遇。

  济宁能源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广宇介绍,当前已开通济宁至武汉、上海等集装箱航线26条,通达南京港、宁波港等50多个港口,在山东率先实现河江海联运,远航至福建、广东,并完成到越南胡志明市的外贸集装箱首航。

  滔滔运河,千帆竞发。济宁围绕“强港航、畅物流、兴产业”主线,正以更大格局建设山东对内陆和国际开放的桥头堡。

  连通古今、纵贯南北,如今,这条古老的大运河,在齐鲁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生动实践中,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宋喜群 赵秋丽 李志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传钧:《让千年运河绽放时代光彩》对企业新闻写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