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秋生| “真”是散文的生命——散文创作琐谈之一
安秋生 邯郸文艺评论“真”是散文的生命
——散文创作琐谈之一
安秋生
真实,是散文的基本品质,是散文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主要特征。有人把散文的真实看成伦理问题,强调“真”是散文写作伦理的基石。耿立还指出,“作家的首要职责不是发表意见,而是讲出真相。”“作家的职责是让我们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我个人也坚持认为,散文应当恪守真实原则,反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了,至少不是好散文。
余光中说:“在一切文体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在小说里,你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在诗歌中,你也可以把自己包装起来。但是,散文不行!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有一句话,叫做“散文是说我的世界”。每一篇散文,其中对事实的叙述、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表达,无不需要袒露作家真实的内心世界。这是因为,读者与散文作家精神交流的前提,是作品的真实,作家讲述的那些事都是实事,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读者肯于跟着作家的情绪走,去感动,去流泪,都是由于他们相信散文的叙述是真实的。不可想象,当作者获知你散文里的“我母亲”、“我爱人”“我朋友”都是假的,都是子虚乌有的,还会不会那样受到触动心灵震颤。
散文的最大优势,在于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抒情说理的基础都在于真实。事实上,真实比任何刻意的包装和掩饰都来得亲切,都有感染力;比任何虚假的东西都强大,都有穿透力。正如索尔仁尼琴所说,“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真实,包括题材真实与情感真挚(真诚)。
题材真实,是散文的根本。散文题材失去了真实性,再好的语言文字和表达形式都会黯然失色,都会显得做作和虚伪。多年来我在散文创作中,写到的人,写到的事,写的场景和景象,写的情节与故事,均来自于真实生活,都是我耳濡目染、亲身经历的东西,最起码忠实于自己的记忆,绝不去无中生有,随意杜撰、虚构和编造。我相信许多作家也都是这样的。
同时,一篇好散文,光是题材真实还不够,还需要作者的情感真实。好散文,是能够打动人、启迪人、激励人的。一篇散文散文里写到的东西,首先要感动过自己,然后可能感动他人。如果连自己都不曾感动,感动他人也是妄想。在创作中,要敢于掏心掏肺,呈现真实的内心世界,把自己的真实的情感注入文中。要敢于反思和解剖自己,敢于写自己曾经的懵懂、无知、片面、冷漠甚至残忍等(例如桑麻《一九九二年的暴力》),而不是有意包装自己,显示自己的一贯正确和圣洁无辜。自己没有感动的,不去假装感动。有些应景或“奉命”的文章可以不写或少写。不要为了某种目的,去卖弄,去表演,去搔首弄姿,去无病呻吟,甚至故弄玄虚、瞒天过海。否则,就不要怪读者对你的文章不认同不买账,甚至对你的人品产生怀疑。
除了个别人因错误认识在散文中有意造假说假,还有一些因素会磨损散文表达的真实性,例如,无意识的忽略,有意识的遮蔽,出于各种原因的粉饰和曲解等,都会使作品失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洞察力,不被生活的假象所迷惑,正确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经常有人问及散文是否允许虚构的问题。还会举出许多例证,说散文不必处处真实,事事真实,尤其是细节上。是的,真实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的,真实不等于没有艺术再造和艺术升华。许多所谓真实是无法证实和深究的。我认定的边界是在这里:作者以追求真实为出发点,主观上不去编造,不去虚构,不去割裂,不去粉饰,不去遮蔽,更不去扭曲。而细部的某些技术处理,也只是为了增加现场感,为了故事的顺畅过渡,为了强化真实的力量。也就是说,在严守、尊重生活真实、事物规律和思想逻辑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提炼、加工、修饰、完善,或者展开联想,延伸话题,增添情趣,提升意境,使之更丰富、丰满和丰盈,这不单是允许的,而且是不可缺少的。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安秋生,又名安隆,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从事过教育、文化、党务、环保等工作,业余写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任河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邯郸市散文学会主席等职,创建神钲书院并任院长。有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传记等多种著作出版,经常应邀宣讲商帮文化,曾赴日本讲学。 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