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4-12-30 10:41:44

探寻回归真我本色

——从《葛洪徙居图》看古代文人的隐逸思想

《山东工人报》(2024年12月27日 第A4版)
http://szb.jngh.org.cn/paperdata/sdgrb/20241227/DSH_4.jpg

  《葛洪徙居图》如同一幅绚烂的历史画卷,细腻地描绘了东晋时期士大夫葛洪晚年的一段非凡旅程。这幅画不仅记录了葛洪的迁徙,更是一幅生动的世俗生活图景。
  在画中,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葛洪带着家人,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罗浮山的修道之路。画面中的挑夫步伐稳健,悠然自得地走过桥梁;侍女们或携琴带画,或提篮赶羊,姿态各异,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行旅图。葛洪本人则骑在牛背上,手不释卷,全神贯注地沉浸在书海之中;他的妻子怀抱着孩子,紧随其后。这一幕,不仅描绘了葛洪对知识的渴求,也体现了家庭的温暖与和谐。这幅画的结尾,明代文人王世贞的题跋更是对画中人物的生动描绘赞不绝口:无论是雅士还是平民,老者还是孩童,都栩栩如生;牛羊的神态也被捕捉得惟妙惟肖。整幅画作虽然淡化了修仙的色彩,却更加突出了世俗生活的温暖与真实,深刻展现了文人所推崇的葛洪那种既享受世俗生活,又不失真我本色的生活哲学。
  在中国古代社会,文人墨客常常深陷于种种困境与压力之中。官场的黑暗与世事的纷扰,让他们深感疲惫与无奈。于是,隐逸便成为他们追寻内心宁静与解脱的重要方式。 《葛洪徙居图》中葛洪携家带口,远离尘世的喧嚣,迈向那宁静的山林,这种徙居之举本身就蕴含着对世俗的超脱。
  隐逸思想的背后,蕴含着道家“无为而治”的深刻哲学智慧。古代文人在官场的昏暗与世事的喧嚣中,目睹了人为过度干预所带来的混乱与无奈。故而,他们选择回归自然,顺应自然的节奏,在山林之间寻觅内心的宁静。这种选择绝非消极逃避,而是对过度人为的一种深刻反思,是对自然秩序的一种尊崇。正如老子所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文人在隐逸之中,试图以自然为师,探寻生命的本真意义。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人隐逸有着各异的背景。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文人的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于是纷纷选择隐逸。他们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抒发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而在唐宋时期,政治相对稳定,文化繁荣昌盛,但官场的黑暗和党争也让许多文人感到失望。他们的隐逸既有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也有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通过对不同历史背景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人隐逸思想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文人的隐逸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选择彻底远离尘世,隐居于深山老林之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以决绝的态度抛弃世俗的繁华,追求心灵的绝对宁静。而有的文人则选择半官半隐,在官场中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又享受着隐逸的乐趣。这种半官半隐的方式,既体现了文人对社会责任的一种担当,又满足了他们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通过对比不同的隐逸方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人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不同选择,以及他们对隐逸思想的不同理解与实践。
  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我们或许无法像葛洪那样真正隐居山林,但 《葛洪徙居图》却给了我们一次心灵的旅行。站在这幅画前,我们不仅看到了葛洪一家的迁徙,更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与自由。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稳健的挑夫到悠然的牛羊,从葛洪专注的神情到他妻子怀抱中的温馨,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关于隐逸的故事。
  这幅画不仅仅是对葛洪个人生活的记录,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逃离纷扰、寻求宁静的渴望。在 《葛洪徙居图》的引导下,我们得以一窥古代文人对于隐逸的追求,以及他们在面对现实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让我们在欣赏这幅画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生活,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隐逸之道。
周树龙

dongzi 发表于 2024-12-30 10:44:16

在欣赏这幅画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生活,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隐逸之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寻回归真我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