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五年总台春晚传播数据再创新高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30日 第 04 版)本报北京1月29日电(记者刘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在“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主基调中,以满屏新意为海内外受众呈上一台喜庆热烈、科技感十足的“文化盛宴”。截至1月29日2时,总台春晚境内全媒体累计触达168亿人次,比去年增长了18.31%,其中移动端受众规模3.72亿人,比去年增长了52.46%。
总台春晚在境内新媒体端直播收视次数创历史最好成绩。截至1月29日8时,总台2025年春晚在新媒体端直播收视次数达21.3亿次,比去年同期提升26.04%。电视收视创多年来新高。总台2025年春晚在全国电视市场的直播总收视份额达78.88%,创近12年以来收视新高。
今年春晚话题火热出圈,持续占据全网榜单。春晚境内社交媒体话题阅读量达270亿次,高于去年。截至1月29日春晚直播结束,全网共有热搜1136个,57个话题登上热搜榜榜首。海内外网友从节目设计巧思、舞台唯美呈现等不同角度评价总台春晚:“《山鹰和兰花花》这首歌听到爆哭,山鹰和百灵鸟并肩飞在世界上方,是我想象中最美好的文化交融了,声声都是和平与美”“舞美实在是太高级了,有电影级质感”“这是中国式浪漫,也寓意新一代的传承,任何时候都有头顶的浩瀚星空”“大美中国,春晚分会场是四地文旅大型推介会,每一个都想去”……
今年总台继续联动全球媒体“朋友圈”,蛇年春晚与全球受众“喜相逢”。总台通过82种语言对外传播平台向全球直播和报道春晚,比2024年新增14种语言。截至1月29日18时,总台联动全球3100多家媒体对春晚进行直播和报道。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春晚全球阅读量达17.38亿次,视频观看量5.87亿次。央视网海外社交平台的直播播放量达8200万次,较去年提升26.54%。
今年总台春晚全球阅览量和落地媒体数持续攀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自1月27日起,持续宣介总台蛇年春晚,覆盖全球用户超8亿。日本最大视频网站Niconico连续十年通过日语同声传译的方式同步直播总台春晚,实时在线观看人数超10.1万人。俄罗斯最大社交媒体VK连续两年使用俄语全程伴随式直播总台春晚,覆盖俄语受众近2亿人,实时直播总观看次数突破430万次。意大利阿尔玛电视台连续四年推出总台春晚直播特别节目,覆盖意大利2500万户家庭。总台还首次联合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非洲广播联盟、欧洲新闻交换联盟和拉美新闻联盟等五大新闻联盟,覆盖169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媒体机构对春晚进行直播和报道。
春晚展现非遗的当代生命力
萧 放 叶玮琪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30日 第 04 版)
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总台蛇年春晚紧扣时代主题,将非遗元素运用到服装、舞美、节目创作等诸多环节,让非遗在春晚舞台上“火起来”,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总台蛇年春晚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诸多非遗元素与文化展演结合,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东方美学与大国气韵。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利用扩展现实(XR)、裸眼3D等视觉技术,突破空间限制,创新性展示出天坛祈年殿、北京中轴线以及榫卯、斗拱等中国建筑的结构之美。小品《借伞》献礼蛇年,节目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白蛇传传说”作为贯穿剧情的线索,将西湖绸伞作为推动情节的道具,同时又将京剧、粤剧、川剧、越剧等融入剧情中,结合丝绸的婉约柔美与竹骨的绰约风姿,充满艺术创造的独特韵味。
歌舞《潮起舞英歌》中,充满力量的舞蹈、欢快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让人感受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潮阳英歌”的魅力。多位“英歌少年”的精彩表演,让人看到了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众多非遗元素齐聚春晚,激发大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隆尧招子鼓”在《过年好》节目中亮相,表演者每一次有律动地击打鼓面,都让人感受到非遗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声声鼓点振奋观众的情感、提振民族的精神。网络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等登上舞台,展现非遗的传承与当代生命力,鼓舞人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等融入视觉系统,让屏幕前的观众一同感受中式色彩和传统美学的雅致韵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四川皮影戏”“潍坊风筝”等融入表演,将民众的日常休闲生活进行提炼展示,不仅丰富了节目的历史底蕴,更让观众在轻松喜庆的氛围下获得传统文化的浸润。重庆的铜梁龙舞、梁平木版年画,武汉的汉绣、楚剧,西藏的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藏香制作技艺以及无锡的泥塑、苏绣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令人目不暇接,心向往之。
今年春晚既延续了一贯的祥和喜庆味道,又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展示上更加浓墨重彩。在春节走向世界的背景下,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时代精神、促进平等交流、走向和合共生,春晚是一次生动的艺术实践。
(作者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民俗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