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贴<<创新成果征集>>“点子牛”厉彦船
“点子牛”厉彦船——尹研碌 纪万凌
今年35岁的厉彦船是中共九三粮油工业集团宝泉岭公司动力车间的一名锅炉工。平凡的岗位却由于他满腹的“点子”而倍受干部员工关注,因为还差二十来天属牛,员工们都亲切的称呼他“点子牛”,您可别小瞧这“点子牛”,人家确实给企业增收增效带来不少变化。
按理说,锅炉工没有太强的技术性,只要肯吃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大都能“应付”。更重要的是对已经工作四五年的厉彦船来讲,绝对是轻车熟路,工作起来吃“老本”是正常现象。可他偏不,常常挖空心思搞提高,车间班组一有工作困难,准落不下他。好琢磨的那股劲头上来,几头牛都拉不走。厉彦船所在的车间是3号炉,生产过程中,受夏天下雨煤湿,冬天煤里含雪的影响,员工向锅炉给煤时经常会出现进煤口堵煤现象,不仅影响炉温,而且员工还要跟着遭不少罪,由于进煤不顺畅,工人要在那里不停的捅上几个小时,汗流浃背再加上烟呛,一个工作日下来,员工们就成了“黑人”。这时的厉彦船“将就”不下去了,他开始耍起“聪明”来,][如果能在锅炉落煤斗内加一个旋转的“铁耙”,通过机械传动,防止进入煤斗的煤因为雨雪、压力、高温等因素而板结。想到这里,他兴奋的将这个“主意”告诉了班组员工大徐,谁想大徐没有支持他,却好心的劝道:“消停会得了,全国这么多锅炉,要能安装,早就安装了,还等你?给你多开工资啊?……”一瓢“凉水”泼的厉彦船没了主意,他也着实消停了半天。可是,厉彦船卸不掉那“牛劲”,认准了要试试,傍晚7点钟拨通了车间主任的电话,一番“倾述”深受领导的支持。有了“撑腰的”,厉彦船顾不上星期天休息,叫了几名员工开始“折腾”起来,他先在联轴器上安装了一个链盘,然后自制一台拨煤装置,拨煤装置由一根长主轴、两个轴承、轴承座和“风扇式叶轮耙”组成,主轴一端固定住“风扇式叶轮耙”,一端再固定一个链盘,取中间点安装一口轴承,再将轴承座固定在落煤斗前端的铁板上,同时“风扇式叶轮耙”便深入落煤斗内,这时固定链盘的一端在外,用支架固定,并与联轴器上的链盘通过链条连接,调整点、线及同心后,一个简易的“拨煤器”便派上了用场,当电机启动后,联轴器上的链盘随之转动,通过链条和支架上链盘的转动,落煤斗中的“风扇式叶轮耙”工作起来,它不停的分割落煤斗里的煤,痛快的将煤拨入输煤铰笼里。两天的推敲,果然堵煤的问题迎刃而解,事后大家粗略一算,装上拨煤器日节约四个劳动力,而且不用过于“挑剔”煤的干湿度。
“点子牛”眼里有事不光在自己的岗位上。锅炉每天要排除大量的炉灰,600多度的高温让车间的实心胎推灰车(俗称死胎)经常报停,一个月下来就要更换七八次,造价高不说还窝工,急得推灰工人直上火。厉彦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又偷偷的琢磨起来,于是他产生了用钢制成车轮的大胆想法,有了“前车之鉴”,他的建议“不打奔儿”的得到了车间领导和员工的赞成,通过对防滑、轻便等环节的攻克,终于三辆新式“推灰武器”光荣上岗。有人算了一笔帐,一对实心胎175元,按一个星期损坏一对来计算,每年就要花掉9100元,再加上车的轴承等附件……,而厉彦船的一个点子就可为企业节约万余元。
全凭善于琢磨的特点,厉彦船很快成了公司领导青睐的“红人”,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车间的“技术骨干”,每年他都会有三五个“点子”被车间、公司采纳。有人开玩笑说:“你这么多点子,上着班再琢磨干点副业,一定能富”。厉彦船总是回答说:“我把心思都铺在企业生产上,只要企业富了我就能富”。
黑龙江九三油粮油工业集团宝泉岭大豆制品有限公司办公室 154211
尹研碌 手机 13664680128
电话 0468 3766774
感谢尹老师赐稿,为方便阅读,进行了重新排版,请作者谅解.
不妨把"拨煤器"的原理介绍一下,在减轻工人劳动强调的同时,还收到了节约的效果,能不能说的具体一点.新式“推灰武器”也不错. 尹老师,莫忘了在主题贴后跟贴哦!
我觉得报道<创新成果>主要应围绕“创新事由(背景)——解决方案——具体做法(过程)——实施效果——持续改进措施”的内容来撰写,不对之处,望能切磋. 感谢李瑞老师的订正!
由于是新手,对该坛的一些“发表规则”还没有摸透,所以总让李瑞老师费心。
至于“拨煤器”只是员工的一个“便捷发现”,虽然起到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严格来说很难跟大家习惯思维中“创新成果”相符,当时在别的媒体发表这篇文章只是想反应一下员工善于钻研的性格,不过李瑞老师的提醒,我想再去询问一番。
我觉得创新就是在原来的工作方法上有了新的答案,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事情,观念的改变、工艺的改进、管理方法的改变等等,只要能明显带来良好的效果,都属创新的范畴。
先锋老师多次关注本次活动并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在此引用一下,希望能给作者以启示:
他说:“李瑞老师策划的班组员工创新成果征集活动本身就是创新之举,她让更多班组职工的创新成果走出“深闺”,唱响了“咱们工人有智慧”的时代强音。可喜可贺!
企业通讯员积极参与活动,把身边的“能工巧匠”的创新成果出来,彰显了企业班组职工“小发明大智慧”的人生精华,“小创造大理想”的生命情怀。可圈可点!
但我以为,创新成果的生命力何在?答案应该在企业的日常生产中得到检验。那么如何检验?就是要看它是否推进了企业的生产发展?是否提高了工作效率?是否解决了安全难题?是否创造了经济效益……这些,应该在文中写明。” 李姐姐真是点评得仔细呀! 引用第5楼张耀杨于2008-04-10 22:49发表的:
李姐姐真是点评得仔细呀!
哈,过奖,我是和大家在探讨学习,说得不对之处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友情提示:我个人以为,《创新成果》征集,关注的应是事件本身,而不是人,在选主题和拟标题时,应有所侧重。其实,只要写出事件的原因、过程、效果就可以了。愿和作者探讨。 他提出在进煤口处做一个拨煤器,促进湿煤或夹雪的煤球及时松散,
这个发明应该是个好东西,我们单位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希望作者能仔细讲讲,我们也改进下,学习学习! 引用第8楼张耀杨于2008-04-22 23:22发表的:
他提出,促进湿煤或夹雪的煤球及时松散,
这个发明应该是个好东西,我们单位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希望作者能仔细讲讲,我们也改进下,学习学习!
多谢耀杨的关注,其实作者说"在进煤口处做一个拨煤器"就是一项小发明,有价值.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