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北京2月21日电(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赖志凯)“在劳动报酬方面,首轮集体合同签订以来,已引导公司开展两次大规模加薪,员工的平均年薪由14薪逐步涨至最高20薪;在社会保障方面,2024年在保险和公积金方面投入140多亿元;在福利保障方面,每年为一线职工的薪酬福利支出超400多亿元;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开展的‘我在京东上大学’项目已助力超6000名员工实现在职上大学,有3万多名小哥考取了技能证书……”记者从今天下午召开的京东集团第二轮集体协商会议上获悉。
在协商会议上,京东集团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就薪酬福利、女职工权益、技能培训及成长发展、劳动安全保护等事项开展协商。经双方充分协商,最终达成一致,形成了《京东集团集体合同(草案)》,并将经民主程序审议通过。
据悉,京东集团于2021年举行了首轮集体协商、签订了集体合同,率先在平台企业中建立了全国性、跨区域的集体协商及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集体协商与职代会制度的同步推进,在行业内起到了示范作用。首轮集体合同签订以来,京东集团扎实履行主体责任,认真执行合同条款,在保障京东集团全体职工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东集团第二轮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草案)》中,加入了落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关怀保障、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机制、日常性协商等新的内容。
全国总工会权益保障部、人社部劳动关系司、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北京市总工会等部门单位的相关人员现场观摩了协商会议。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彭冰 通讯员 高炳仑 宋洋2月的北国江城依旧寒意袭人,但吉林石化机械实训基地内却是一幅热火朝天景象,吉林石化建修公司正在这里举办2025年度冬季培训班,从各个车间选拔上来的青年骨干们齐聚一堂,努力提升专业化水平,都希望自己早日成为“独当一面”的技能专家。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2/22/2309945.jpg“注意看,站姿要端正,左右手前后力度要均匀,角度也要精准把控,这样才能保证锉配精度……”在钳工实训区域,培训教师、全国劳模李永翔一边演示锉配技巧,一边耐心讲解。学员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一举一动,不时提出疑问,得到解答后便迫不及待地拿起锉刀动手尝试。据了解,为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培训效果,建修公司根据前期调研,科学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根据员工需求“量体裁衣”,安排了钳工技能基本功夯实训练、焊接难点要点实操教学、大型机组经验交流分享、CAD绘图拔高特训等课程,通过“理论+实操”双管齐下,确保员工技能水平稳步提升。此外,培训过程中还穿插有技能小竞赛,旨在以赛促训,让参培员工做到活学活用。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2/22/2309946.jpg焊接实训区域内,弧光闪烁、焊花四溅,导师们在学员间来回穿梭,悉心指导,传授着最新的焊接工艺和技巧。“实操是快速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最好方法,一边听导师现场讲解,一边动手操作,学得快、记得牢。”学员李泽劲头满满地说:“等练好了技术,将来我也要争取当‘劳模’!”“冬季是装置检修淡季,也是职工提升技能的黄金时期。每年冬天,我们建修公司都会掀起‘寒冬热练’学习热潮。”在此次培训中担任“教练”的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崔岩告诉记者,自2023年以来,该公司已借助吉林石化机械实训基地平台培养出高级工89人、技师22人、高级技师10人。正午的阳光洒进实训基地,将一个个认真“操练”的身影染成了金色,锉刀的每一次挥动、焊花的每一次闪耀,仿佛都是学员们对自身“工匠梦”的雕琢。等为期近50天的冬训结束,又将有一批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技术能手”从这里走出,为企业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车辉
2月18日,搜狐公布2024年第四季度及2024年度财务报告。据搜狐披露,搜狐第四季度总收入为1.35亿美元,全年总收入达到5.98亿美元,同比持平。
财报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搜狐总收入为1.35亿美元。其中,品牌广告收入为1900万美元,在线游戏收入为1.10亿美元。2024年全年,搜狐总收入为5.98亿美元,较2023年持平。其中,品牌广告收入为7300万美元,在线游戏收入为5.02亿美元。
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指出,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品牌广告收入达到此前预期高线,在线游戏收入及集团净亏损均大幅优于预期。
在业务布局方面,搜狐媒体平台通过持续完善产品、优化算法,同时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将搜狐产品矩阵优势与独特的IP资源及富有活力的活动相结合,有效促进了优质内容的产生及社交分发,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吸引了更多用户关注,进一步激发了商业化潜力。
在线游戏业务同样表现出色,“得益于对推出高质量新游戏的不懈努力和对经典老游戏的精细化运营,在线游戏业务表现稳健。”张朝阳表示。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建林 通讯员 屈丽霞
山西省省会城市第二条地铁线——太原地铁1号线即将开通运营,与既有太原地铁2号线形成“力”字形的轨道交通网络架构,助力太原轨道交通正式进入“换乘时代”。
马练营车辆段是太原地铁1号线唯一的车辆段。自开建以来,中铁十二局建安公司项目管理团队坚持以“窗口工程”“品牌工程”的标准,运用BIM技术、探索科技课题,优化资源配置,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推进现场施工,为当地区域交通发展贡献力量。
马练营车辆段位于唐槐路东侧,马练营路西侧,南环高速公路北侧,整体地块呈刀形。居高俯瞰,基地内建筑单体各司其职,汇入车辆段的39条轨道犹如一条条长龙盘旋在车辆基地、11条综合管廊犹如神经脉络深卧在轨道下方,车辆段内建有综合楼、公寓、换热站、变电所及跟随所、物资总库、洗车库、联合车库、不落轮镟库等,为保障车辆段正常功能运转提供坚实基础。
面对地上单体建筑分散众多,地下通道及管线错综复杂,为保证工程一次成优,项目部成立就进行总体筹划,组建了BIM团队,技术人员依据设计单位提供的BIM模型和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包括收集项目进展与BIM实施需求,完成工程真实的3D模型。
据介绍,中铁十二局建安公司科技部团队利用BIM技术的仿真模拟功能,对施工范围内重难点施工方案、关键施工工艺进行模拟仿真,既可以提高作业人员对方案和工艺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提高工程建造效率,节约施工成本。
太原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后,马练营车辆段将担负地铁列车停放、保养、检修等任务,地铁1号线的大脑——车辆段控制中心将在这里对全部列车进行调度指挥,为地铁准时高效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经济日报记者 李芃达
“TCL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海外产品营收已占总营收的近一半。经过40余年的砥砺前行,全球化成为TCL最亮眼的标签。”在2025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介绍了企业全球化发展情况。
早在1987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生产国,全球化已然成为摆在TCL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为了答好这道题,李东生和他的团队交了不少“学费”。
1999年,TCL将触角伸到越南。员工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推销,但迟迟打不开当地市场,连续18个月亏损。经过认真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后,他们发现,越南雷雨天气偏多,具有防雷功能且信号接收更好的电视深受当地消费者欢迎。凭借生产出的一款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TCL在越南“起死回生”。
“出海不是一锤子买卖,企业在海外落地生根要靠长期积累与反复磨合,本土化不是口号,而是要在产品、团队、供应链各个环节扎实推进。”这是李东生复盘越南市场得失的感慨,也是TCL此后推进全球化战略的一条基本准则。
20年后,TCL投入4500万美元,在越南平阳建成一座占地面积达7.3万平方米,包含机芯加工、注塑加工、模组整机装配、背板加工等全工序的电器生产基地。该基地电视机年产能达700余万台,实现业务覆盖整个东南亚。“我们着力打造本土化制造能力,能够快速响应当地市场变化,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性能质量俱佳的产品。”TCL智能电器(越南)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纬说。
“TCL多年的出海经历表明,走出去绝不仅仅是把产品卖到全球,更重要的是不断培育全球化经营业务能力和立足当地的工业制造能力。”李东生说,比如,TCL位于墨西哥的电视工厂依托本地化供应链,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配套零部件等物料在1个小时车程内都能采购齐全。
通过技术创新、全球产业链布局和本土化经营策略,TCL如今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在海外拥有46个研发中心、38个制造基地,分布在越南、印度、波兰、墨西哥等多个国家,销售机构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更好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和消费者需求,TCL在推行本土化经营策略过程中,着力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射击是越南入选巴黎奥运会的项目,TCL瞄准该项目在越南的影响力,与越南国家射击队签约,并开展一系列营销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品牌与当地消费者的联系;在欧洲市场,TCL同样选择与当地体育赛事达成合作,并成为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6支欧洲国家足球队的官方合作伙伴……近年来,TCL体育营销已在全球范围内覆盖足球、篮球、电竞、板球等多个领域。
在拉近与全球消费者距离的同时,TCL产品走进千家万户。2024年,TCL电视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14.8%,达到2900万台;在欧洲市场,TCL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33.8%;在美国市场,TCL电视零售量稳居市场前列。
“全球化就是本土化。只有扎根当地,竞争力才是扎实的。”李东生说,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要具备与世界各国强手过招的实力。展望未来,TCL将进一步提升全球化经营能力,构建多元融合、兼容并包的文化与全球化管理体系。一方面,要以“链主”身份带动更多上下游企业协同出海,共建全球产业生态;另一方面,加强与当地伙伴合作,逐步完善本地供应链水平,从输出产品转变为与当地共建工业能力。 新华社济南2月22日电新华社记者 萧海川“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今年我们确定了10余个攻关项目,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连续4年超过10%。”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曲延伦说。在他身后,一款自动化防冲钻孔机器人便是企业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成果。冲击地压,是矿山企业在生产时需面对的一种地质灾害。“这台设备带有多个摄像头,不需人工干预就可一次性钻进30米,并配备钻孔深度测量及煤体压力检测系统,实现扭矩、转速自动调节。”曲延伦说,操作人员可远程操控,实现冲击危险区域设备操作的无人化,以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与效率。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2/22/2310509_4096x10000.jpeg
在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展示的自动化防冲钻孔机器人样机。新华社记者萧海川 摄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在的山东济宁邹城市,是一座煤炭资源枯竭后面临转型的城市。经过多年发展,工业机器人已成为当地崭新的产业名片。2024年11月,邹城市机器人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第三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我们2013年落地首家涉及工业机器人企业,随后连续多年举办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和山东省机器人大赛,又引入国内高速高精度机器人链主企业。”邹城市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中心主任刘春燕说,如今工业机器人已渗透到药剂分装、轮毂制造等多个细分门类。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运营总监张元认为,工业机器人正从机械化、自动化迈向信息化、智能化,从减少流水线用工向减少调度室用工转变。“这一过程中,科研院所逐渐成为企业的科研‘飞地’,企业也成为科研院所的应用‘飞地’。”张元说。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2/22/2310510_4096x10000.jpeg
在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技术人员正在商讨技术细节。新华社记者萧海川 摄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中,双方各取所需、共同成长。在位于山东德州宁津县的山东富士制御电梯有限公司,一批快装式钢结构电梯正在加紧生产。“这种电梯解决了老旧小区安装难的痛点,在前期基础施工完成后,现场90分钟即可完成主体吊装。”该公司行政部部长苑青松说。这家企业是当地电梯产业的龙头,不仅掌握了多类型快装式钢结构电梯模块化快装技术,更将高速电梯的速度由每秒7米提升至每秒10米。产品已远销中东、东南亚、欧洲等地。山东富士制御电梯有限公司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它的技术“好搭档”——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张瑞军教授团队。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2/22/2310511_4096x10000.jpeg
技术人员正在讲解机器人智能坡口工作站。这一设备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与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联合开发。新华社记者萧海川 摄近日,张瑞军一行再次来到山东富士制御电梯有限公司。他们有的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有的与企业对接专利和人才项目,有的走入车间一线研究新款电梯产品。“从2016年合作以来,我们每个月都要来企业一趟,短则1天、长则1周。我们就是企业的‘技术外脑’、企业则是我们的‘科研甲方’。”张瑞军说,正是借助企业需求牵引,让团队的科研方式由自由探索转变为有组织科研,形成一批高水平论文、创新一批高技术成果、培育一批高技能人才。记者从山东省科技厅了解到,2024年山东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88.5%,山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承担。“企业已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孙海生说,山东整合建立18条标志性产业链和66条重点产业链,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