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蒋菡 通讯员 吴宗宸3月31日,由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承建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该项目位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青浦新城,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项目,一期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建成后可提供600张医疗床位。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4/05/2369556_4096x10000.jpeg不同于传统房建类项目,医疗建设项目的管线布置集中且种类繁杂多样。如何在保障各类管线的使用功能、美观性和维修便捷的同时,降低管线碰撞的可能性,成为项目技术攻关的一大难题。据统计,项目除给排水、强弱电等常规18种管线外,还包含与医用功能相关的专用子系统80余项。为保障各条管线在复杂施工环境中的精准敷设与长期安全运行,他们组建“健匠筑医”职工创新工作室,通过BIM数字化技术赋能、标准化流程管控和智能化运维预演,构建了一整套全周期管线综合施工体系,累计解决管线碰撞问题547条,有效避免返工、拆改,形成“一次建造、全程可控”的长效管理机制。面对医疗工程专业性强、规范体系庞杂的特点,博士李永轩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引入AI技术,尝试施工方案的智能化升级。面对肥槽深度大、施工空间狭小导致回填不密实的技术难题,他们通过AI助手“豆包”即时获取了“流态固化土技术”要点和精确配合比等关键信息,通过试验段尝试验证,回填密实度较传统工艺有所提升。随着DeepSeek大模型的问世,他们进一步深化AI应用,通过建立本地规范资料库,“喂养”项目专属的“工程专家”,通过持续地训练和优化,已能快速响应各类专业咨询,帮助技术人员在庞杂的规范体系中精准定位所需条款,大大减少人工查询所需的时间。在工程实体应用中,他们还在“AI专家”的协助下,尝试撰写《落地脚手架施工方案》,解决了钢结构施工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毛浓曦 通讯员 张霖 陈星衡4月2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管内的襄渝铁路中段巴山站巴山革命公墓。雨后的大巴山薄雾氤氲,松涛低吟。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党团员们以扫帚为笔、红漆为墨,在公墓的碑文上续写着对32位筑路烈士的追思。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4/05/2369626_4096x10000.jpeg团支部书记姜璐璐俯身描红碑文,指尖划过“18岁”“35岁”的字样。这些数字背后,是20世纪60年代末铁道兵开山凿隧的壮烈身影,他们以血肉之躯打通大巴山隧道,用生命架起黑水河钢梁桥。最小的烈士牺牲时刚成年,最大的也不过而立之年。“一锤一镐,皆是信仰。”桥隧车间主任张先茂说。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4/05/2369627_4096x10000.jpeg“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党总支书记宋金明带领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誓言回荡山谷。1978年至今,47载春秋,这场仪式从未间断。扫墓、描碑、除草,看似简单的动作,承载着“养路先育人、育人先筑魂”的信念。青年团员段茜洋感慨:“他们的瘦弱身躯撑起千里钢轨,我们必以匠心守护每一寸铁路。”
中新网海南文昌4月5日电中新网记者 符宇群“‘探路者’将发挥品牌优势,整合文昌全域旅游资源,打造航天文旅先行示范项目。”刚参加签约仪式的探路者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探路者”)户外CEO陈旭对中新网记者如是说。正于海南文昌举行的第十一届海南文昌南洋文化节期间,“探路者”与文昌方面签署框架协议,将在文昌建设航天探路全域旅游战略合作项目。陈旭表示,期待与文昌的企业、科研机构携手,在航天技术转化、商业航天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展开深度协作,共同探索“航天+科技+产业”的创新模式。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4/05/2370251_4096x10000.jpeg
图为陈旭在2025侨商共建自贸港——走进文昌招商推介会上发言。中新网记者 张茜翼 摄
当前,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已经成型起势。文昌紧抓商业航天发展窗口期,发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发挥海南自贸港区位和开放政策优势,以“箭-星-场-用”一体化发展为主线,聚力培育壮大“三链”产业集群;挖掘航天保障、航天旅游、航天研学等“航天+”产业,构建海南自贸港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来到文昌,能够深刻感受到这是一座充满航天梦想的城市,拥有澎湃的商业航天发展动能。”陈旭感慨道,文昌的独特区位优势与战略定位,在政策支持下构建的“四基地一中心”的产业格局,不仅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树立了标杆,也为全球航天产业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作为中国户外装备领军企业,“探路者”先后为“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九号”航天员研发生产了舱内连体工作服、分体工作服、休闲服等十多类装备,实现从材料端到生产端的百分百国产化,更参与了航天服标准的制定。在陈旭看来,此次“探路者”与文昌的签约,不仅是双方优势互补、共创价值的新起点,更是民族品牌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探路者’将以‘双核驱动+产城融合’为模式,通过‘航天科普、航海科考、军迷户外、文化探寻’为核心的文旅产业以及‘高科技、跨境并购、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为核心的基金产业,实现科技与消费场景链接、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陈旭说。展望未来,陈旭看好海南自贸港和文昌国际航天城的发展。他表示,“探路者”将以此次签约为起点,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将文昌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与其技术优势、市场优势深度融合,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增添新活力。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