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沉溺于情绪消费,你怎么看?
“爱因斯坦的脑子”入选某电商平台年度商品,奶萌造型的解压“捏捏乐”成为Z世代的“新宠”,陪伴式AI虚拟人化身年轻人的“情感搭子”……当前,一些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创新产品及服务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花一点小钱,买一份快乐”是他们的一致想法。对此,你怎么看?情绪消费“虽好”,但也要制定“正规”、驶入“正轨”。当前,情绪消费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面临“情绪消费品”市场监管的缺失,并由此引发一系列潜在风险。比如,所谓的“叫醒哄睡”服务,极易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界打“擦边球”。再比如,来自虚拟世界的AI温情陪伴,存在泄露用户隐私的风险。为新业态健康发展计,当构建更有温度的情感服务生态,多措并举规范情绪消费产品及服务。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也要适时开启“防沉迷”模式,保持自己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买一个商品让自己开心”,年轻一代消费者追求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一剂“情绪解药”、一场“心灵按摩”。在匿名的“情感树洞”里倾诉失恋的苦楚,在工作压力“大到爆棚”时捏一捏手头的“奶龙”,在深夜情绪低落时打开AI聊天软件“获取能量”……说到底,情绪消费具有情绪释放、情感体验以及精神享受等“功效”,其实质是通过购买特定的产品或服务填补情感“缺口”。在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层次化的当下,这类看似“无用”的创新产品,实则好玩又尽显价值。 情绪消费“大热”,也是社会变迁背景下年轻人主动“求解”心理困惑的积极信号。人总是要于群体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社会性特征。然而,在数字化时代,人们表面上似乎在一起,但内心处于相互区隔的状态,失去了线下的亲密感,这是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社会化生存困境的重要表征。加之他们在社会变化中倍感来自多方面的压力,需要寻求情绪宣泄的有效渠道。正因如此,有年轻人赋予特定的商品以情感价值,以缓解孤独、安放心灵,尽己所能提升心理舒适度。
页:
[1]